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常见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其中Hp感染引起的需根除治疗,儿童用药需谨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对症处理。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Hp在胃内创造碱性环境,同时Hp产生的一些酶和毒素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等,引发炎症反应。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Hp,我国成人Hp感染率约50%-60%,且感染后若不治疗多呈慢性过程。年龄方面,儿童也可能感染Hp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家庭聚集性,比如父母感染Hp后易在家庭内传播给子女。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差、共用餐具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像辛辣食物、过烫或过冷食物、浓茶、咖啡等,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浅表性炎症。比如长期大量饮用浓茶,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环境因素中,长期处于污染环境、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也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相关。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炎症。老年人因多种疾病可能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更易患慢性浅表性胃炎。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壁细胞受损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吸收,引发巨幼细胞贫血等。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有家族易感性。
临床表现
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还可能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儿童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反复腹痛、食欲减退、呕吐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体征:多数患者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改变,以红相为主等表现,还可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等。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在麻醉下进行,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确保安全,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等准备。
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二氧化碳的量来判断是否感染Hp,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儿童也可进行。血清学检测是检测血液中Hp抗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在儿童中也可应用,但需注意假阳性等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垃圾食品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等,加重炎症。
病因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需进行根除Hp治疗,目前多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儿童用药需谨慎,要根据儿童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由药物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应尽量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其他对胃黏膜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要权衡用药利弊。对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
对症治疗: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儿童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如混悬液等,注意剂量。如果有反酸明显,可使用抑酸剂,如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但儿童使用需谨慎)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儿童使用也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