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伤口护理、卧床与体位、康复锻炼、饮食与营养、避免不良姿势与活动、病情观察与复诊等方面进行护理。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换药;卧床休息时注意姿势和定时翻身,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逐步进行;饮食要营养均衡;避免久坐久站和腰部负重;密切观察病情并定期复诊。
卧床与体位
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适当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平卧硬板床,卧床时间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恢复情况而定。通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患者可能需要卧床1-2周,而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卧床时间可能会更长。在卧床期间要注意定时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避免脊柱扭曲。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度大,家长需协助做好翻身护理,防止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老年患者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可多人协助翻身,避免加重腰部损伤。
体位要求:平卧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髋关节微屈,这样能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侧卧时需保持脊柱呈一条直线,可在两腿之间夹软枕,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康复锻炼
早期锻炼(术后1-2周):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下肢肌肉收缩舒张锻炼,比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小时可进行5-10分钟,每分钟10-15次。这样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帮助其进行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准。老年患者进行此类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中期锻炼(术后2-6周):术后2周后可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如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抬高角度从3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到70°-80°,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可在术后4周左右开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锻炼,即患者用力收缩腰背肌肉,持续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后期锻炼(术后6周以后):术后6周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下床活动及腰背肌的主动锻炼,如下地时先佩戴腰围保护,由卧位改为坐位,再慢慢站立,站立时间逐渐增加,之后可进行五点支撑法等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法即患者仰卧位,双肘及背部顶住床面,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坚持3-5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饮食与营养
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维生素可通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获取,如橙子、苹果、菠菜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可多吃全麦食品、玉米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的充足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可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要易于消化,同时保证营养供应,可适当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虾皮等,以增强骨骼强度。
避免不良姿势与活动
避免久坐久站:术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一般每坐30-40分钟就应起身活动一下,站立时间也不宜超过1小时。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其长时间玩耍保持不良姿势,家长需引导其适当休息。老年患者长时间久坐久站易加重腰部负担,更要注意定时改变体位。
避免腰部负重:术后3个月内要避免腰部负重,如不提重物、不弯腰搬重物等。如果需要拿取物品,应蹲下身体,尽量使物体靠近身体后再搬起。儿童患者要避免其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导致腰部受伤,老年患者则要防止因提拿重物等增加腰部负荷的行为。
病情观察与复诊
病情观察: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腰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是否缓解或加重,有无新的不适症状出现,如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如果出现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下肢感觉减退范围扩大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留意其下肢活动情况、有无异常哭闹等表现,老年患者要关注自身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
复诊: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复查腰椎影像学检查(如腰椎CT或MRI),以了解手术恢复情况。通过复诊医生能及时掌握患者康复进程,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