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不同部位症状有差异,有疼痛、血尿、排尿异常、其他症状等表现,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与饮食、水分摄入、运动情况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长期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饮食、饮水少、长期缺乏运动者易患尿结石且有相应症状。
尿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不同部位的尿结石症状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或典型表现。
疼痛:
肾区疼痛: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常引起肾区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当结石活动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非常剧烈,呈刀割样,可放射至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等部位,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辗转不安,难以忍受。例如,约40%-50%的肾结石患者会出现肾绞痛,疼痛可因结石的移动而突然发作或缓解。
膀胱区疼痛: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疼痛可伴有会阴或阴茎部放射痛,排尿时疼痛往往加重。
血尿:
尿结石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出现血尿。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可见尿液呈红色,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一般来说,结石活动时更容易损伤黏膜导致血尿,如肾结石患者在活动后可能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排尿异常:
尿频、尿急、尿痛:输尿管下段结石或膀胱结石可能刺激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例如,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可出现频繁的尿意,迫不及待地要排尿,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
排尿困难:膀胱结石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线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这是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之一。这是因为结石在膀胱内堵塞尿道内口,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当身体改变姿势时,结石位置移动,排尿暂时恢复通畅。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当输尿管结石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导致输尿管痉挛,同时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肾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发热、寒战:如果尿结石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如肾结石合并感染时,体温可升高,可达38℃-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畏寒、怕冷等表现。
不同人群尿结石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尿结石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儿童尿结石的症状可能不太典型,常表现为排尿哭闹、排尿困难、血尿等,有时可在排尿时发现结石排出。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排尿情况和身体不适表现。例如,有些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反复的尿路感染,而没有明显的疼痛等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病情。
女性:女性尿结石的症状与男性相似,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有所不同。妊娠期间,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可能增加尿结石的发生风险,且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等表现可能被妊娠相关的不适所掩盖。此外,女性尿道较短,尿路刺激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男性:男性尿结石中,前列腺尿道结石较为常见,除了一般的尿结石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前列腺增生样的排尿困难症状,如尿线变细、尿等待等。
老年人:老年人尿结石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疼痛可能较轻,而以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为主要表现,如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水肿等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或者反复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
尿结石症状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饮食因素:长期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饮食的人群更容易患尿结石。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菠菜、苋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或者长期饮用高钙水、吃过多动物内脏(富含嘌呤)等,会增加尿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的排泄,从而增加尿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出现相应的尿结石症状。
水分摄入: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因此,饮水量少的人更易发生尿结石,且症状可能更早出现或更明显。例如,长期从事高温环境工作或出汗多而饮水少的人,尿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运动情况: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容易沉积,增加尿结石形成的可能。而适当运动的人相对不易患尿结石。但如果运动后饮水不足,也可能增加尿结石的发生风险。例如,运动员如果运动后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出现尿结石相关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