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增加饮水量、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有止痛和排石药物;手术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不同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结石情况等谨慎选择和操作。
一、一般治疗
1.增加饮水量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鼓励多饮水。一般来说,每天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上。增加饮水量可以增加尿量,尿液的稀释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沉积。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保持尿液清亮。对于成年女性患者,同样需要维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成年男性患者也是如此。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或既往有尿结石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增加饮水量,因为这类人群尿结石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结石的排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以选择跳绳、跑步等相对轻松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成年患者可以进行慢跑、上下楼梯等运动。运动时,身体的振动有助于结石在尿路中的移动,从而促进结石的排出。不过,对于一些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
二、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
当尿结石引起拉尿有点痛时,可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布洛芬对于大多数患者的轻至中度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布洛芬需要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风险,这类患者需要权衡止痛的收益和可能的风险,必要时可选择其他相对safer的止痛方式。
2.排石药物
一些排石药物可以促进结石的排出。例如,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它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的排出。坦索罗辛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的结石有较好的促进排出作用。但在使用排石药物时,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对于结石较大(直径大于0.6厘米)的患者,单纯使用排石药物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排石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肝肾功能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三、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对于合适大小的尿结石,可以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一般来说,结石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盂结石、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等可以考虑这种治疗方式。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等器官相对娇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要充分评估碎石可能对儿童肾脏等组织造成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也需要谨慎评估,因为体外冲击波碎石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血尿、肾周围血肿等,需要医生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权衡碎石的收益和风险。
2.输尿管镜取石术
如果结石较大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佳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输尿管镜取石术。这种手术方式是通过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将其取出。对于儿童患者,输尿管镜取石术的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因为儿童的输尿管相对较细,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点,在进行输尿管镜取石术时也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轻柔性。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在感染控制后再考虑进行输尿管镜取石术,否则容易导致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3.经皮肾镜取石术
对于一些较大的肾结石等情况,可能需要经皮肾镜取石术。这种手术是通过建立经皮肾通道,进入肾脏取出结石。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于儿童患者和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对于老年患者,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同时,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