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需专业医生通过病史采集等明确诊断与评估,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如CBT、IPSRT)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抑郁发作用心境稳定剂等,躁狂发作用心境稳定剂等,不同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诊断与评估
抑郁躁狂症即双相情感障碍,首先需由专业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发作类型(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等)、病程特点以及是否存在共病情况等。例如,通过临床访谈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规律、持续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信息,借助量表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杨氏躁狂量表等)量化病情严重程度。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适用。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情绪状态。比如,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存在过度消极的认知,CBT可以引导患者挑战这些消极认知,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躁狂发作时,帮助患者认识到过度冲动行为的后果,调整行为模式。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可采用游戏疗法等更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融入CBT元素。
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PSRT):关注患者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帮助调整生活节奏,稳定情绪。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通过优化日常作息、维持规律的社交活动等,促进情绪的稳定。例如,规律的睡眠、饮食和工作学习节奏有助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维持稳定的心境。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整体精神状态。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小学生10-12小时,中学生9-10小时;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5-7小时左右。
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篮球等有氧运动;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频率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三、药物治疗
1.抑郁发作时的药物选择
对于轻中度抑郁发作,可考虑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可以起到稳定心境的作用。但使用时需监测血锂浓度,因为其治疗窗较窄。
对于中重度抑郁发作,可能会使用抗抑郁药物,但需要谨慎,因为有诱发躁狂发作的风险。如使用安非他酮等,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一旦出现躁狂倾向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躁狂发作时的药物选择
常用的有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盐(丙戊酸钠、丙戊酸镁等),可以控制躁狂症状,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
对于严重的躁狂发作,可能会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帮助快速控制兴奋、躁动等症状,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时,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心理治疗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更为重要,要根据其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
2.老年人:老年人患双相情感障碍时,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运动方式要更温和,作息调整要结合老年人的睡眠特点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双相情感障碍时,药物治疗需权衡胎儿风险和病情控制的关系。很多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在妊娠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建议在病情相对稳定且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尽量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或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加强心理支持和监测。
4.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需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咨询医生,选择相对安全、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