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在定义与临床表现、病程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特殊人群患病时治疗需各有考量,如儿童青少年、女性妊娠期哺乳期、老年患者等情况各不同。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单一的抑郁发作,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是核心症状,还可能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睡眠障碍多为早醒,食欲减退较为常见,一般不会出现躁狂发作的表现。
病程特点
躁郁症:病程具有波动性,发作形式多样,可表现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等不同形式交替或循环出现。比如有的患者会先经历一次躁狂发作,然后转为抑郁发作,之后又可能再次出现躁狂发作;也有患者会在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之间快速转换,呈现出混合发作的状态,即同时有抑郁和躁狂的症状混合存在。
抑郁症:病程相对较为单一,多数为单相抑郁,即只有抑郁发作,除非病情发展出现共病情况,但单纯抑郁症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阶段,病情的缓解和复发相对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主要以抑郁症状的反复出现为特征。
发病机制差异
躁郁症:遗传因素在躁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遗传度较高。神经生化方面,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紊乱。例如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与躁狂发作相关,而5-羟色胺功能不足可能在抑郁发作中起作用。神经内分泌方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质醇分泌异常等。
抑郁症:遗传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相对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模式可能有所不同。神经生化方面主要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通常认为是5-羟色胺系统功能低下导致抑郁发作,但相对躁郁症,其神经递质异常的模式相对单一指向抑郁相关。神经内分泌方面同样存在HPA轴功能失调,但与躁郁症的具体表现和机制有所差异,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分泌失调特点有其自身的特征。
诊断标准区别
躁郁症: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诊断标准,需要符合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以及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例如躁狂发作的诊断需要满足在至少连续1周的时间内出现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症状,且严重到影响社会功能或造成自我伤害等情况;抑郁发作的诊断则需满足在至少连续2周的时间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核心症状。
抑郁症:同样依据相关诊断标准,主要满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即持续至少2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且这些症状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或出现痛苦体验等情况。
治疗原则不同
躁郁症:治疗需要兼顾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不同特点,药物治疗方面可能需要使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等,对于伴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可能需要谨慎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部分抗抑郁药物可能会诱发躁狂发作。例如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一旦出现躁狂倾向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等可能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发作状态进行调整。
抑郁症: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等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单独使用心理治疗,病情较重的则需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患有躁郁症或抑郁症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青少年躁郁症的诊断可能更加困难,因为其症状可能不典型,而且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治疗需要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也需要重视,可能影响其学习、社交和心理发展,心理治疗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需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方式,如游戏疗法等,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哺乳期患有躁郁症或抑郁症时,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胎儿或婴儿的健康以及母亲的病情控制,例如抗抑郁药物在妊娠期的使用需要评估风险效益比,躁郁症患者在哺乳期使用心境稳定剂也需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的风险。老年患者患有躁郁症或抑郁症时,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治疗需要更加个体化,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心理治疗需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如怀旧疗法等可能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