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脊柱裂治疗包括手术、药物辅助及康复治疗,手术分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出生后1-3个月内进行,回纳组织修补缺损)和脊柱畸形矫正术(畸形影响心肺等时进行,用器械矫正);药物辅助用营养神经药但需遵医嘱;康复治疗含神经功能康复(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物理等方式)和膀胱肠道功能康复(患儿能配合后进行,相应训练);特殊人群护理要注意切口清洁、观察情况、保护肢体、关注心理及定期复查。
一、手术治疗
1.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
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小儿脊柱裂伴有脊髓脊膜膨出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3个月内进行手术,此时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手术风险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早期手术可以减少神经组织受牵拉、受压的时间,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的风险。从解剖结构来看,小儿在这个时期脊柱和脊髓的发育特点有利于手术操作,能够更好地修复膨出的脊膜,保护脊髓神经组织。
手术原理:通过手术将膨出的脊髓、脊膜等组织回纳到椎管内,然后修补缺损的硬脊膜和软组织,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需要精细操作,避免对脊髓神经造成新的损伤。
2.脊柱畸形矫正术
适用情况:当小儿脊柱裂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凸等情况时,需要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考虑手术。一般在患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当畸形影响到心肺功能、身体平衡或者有进行性加重趋势时需要手术。例如,当脊柱侧凸角度超过一定范围(如Cobb角大于40°-50°),且患儿处于快速生长期时,手术矫正可以防止畸形进一步恶化,改善患儿的身体功能和外观。
手术原理:通过植入矫形器械,如椎弓根螺钉、钛棒等,对脊柱进行矫正,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确测量和操作,以确保矫正效果和脊柱的稳定性。同时,要考虑到小儿骨骼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矫形器械和手术方式,避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药物辅助治疗
目前对于小儿脊柱裂本身并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完全治愈疾病,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相关症状。例如,对于伴有神经痛的患儿,可以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维生素B族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以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要避免药物对小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康复治疗
1.神经功能康复
适用情况:对于脊柱裂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儿,如存在下肢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情况,康复治疗非常重要。一般在手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具体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通过运动疗法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可以采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例如,对于下肢运动障碍的患儿,进行下肢的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还可以结合针灸、按摩等中医康复手段,刺激神经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要进行感觉训练,如通过触觉刺激等方法,帮助患儿恢复感觉功能。
2.膀胱和肠道功能康复
适用情况:脊柱裂患儿常伴有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尿潴留、便秘等。这些功能障碍会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在患儿能够配合康复治疗后就可以开始。
具体方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可以采用排尿训练,如定时排尿、使用便器等,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同时,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来改善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对于肠道功能障碍,进行肠道训练,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进行腹部按摩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护理及注意事项
小儿脊柱裂患儿属于特殊人群,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要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皮肤娇嫩,更容易发生感染。对于术后的患儿,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儿的肢体,避免发生再次损伤。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由于身体的缺陷和疾病带来的不便,患儿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另外,要根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