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治疗需综合施策,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与饮食调整,急性期进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缓解期过渡到营养均衡饮食;补液治疗分口服补液(轻度脱水)和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等情况);药物治疗有抗感染(细菌感染选合适抗生素,病毒感染多对症)、止泻(用肠黏膜保护剂、益生菌)、解痉止痛(慎用于特殊病情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需个体化治疗,儿童要谨慎补液和用药、调整饮食,老年人防补液过快过多及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孕妇用药需慎选。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
急性肠炎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肠道得到相对安静的环境,利于恢复。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睡眠尤为重要,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休息不好可能影响恢复及身体机能。
(二)饮食调整
1.急性期:发病初期肠道功能较弱,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肠道负担。例如,对于幼儿急性肠炎,可给予少量多次的米汤喂养,既补充水分又提供一定能量。
2.缓解期:病情有所缓解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营养均衡,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软面条、蒸蛋、新鲜蔬菜泥等。不过要避免过早摄入牛奶等易产气食物,防止引起腹胀等不适。
二、补液治疗
(一)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能有效预防和纠正脱水,儿童服用时要按照合适的剂量,根据年龄和脱水程度调整,以保证摄入足够的液体量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静脉补液
若患者出现中重度脱水、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或存在其他严重情况时,需进行静脉补液。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电解质等,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比如,对于因急性肠炎导致大量丢失体液的成年患者,静脉补液能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成分。
三、药物治疗
(一)抗感染药物
1.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禁忌,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不过,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产生。
2.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为目前针对多数肠道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机体自身免疫来清除病毒。
(二)止泻药物
1.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病菌等,起到保护肠黏膜和止泻的作用。儿童使用时可将药物溶于适量温开水中服用,能有效缓解腹泻症状,且相对比较安全。
2.益生菌:肠道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例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用于急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可使用,但要注意服用方法,如与抗生素服用时间间隔开等。
(三)解痉止痛药物
对于腹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片等,但要谨慎使用,尤其对于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特殊病情的患者需权衡利弊。儿童出现腹痛时,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局部热敷等,尽量避免使用强效解痉止痛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肠炎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如肠道屏障功能较弱、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在治疗上更要谨慎。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药物选择上,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止泻药物等的使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饮食的特殊调整,保证营养供应的同时符合儿童的消化能力。
(二)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肠炎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补液时要注意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药物使用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选择相对安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饮食调整也需要兼顾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等。
(三)孕妇
孕妇患急性肠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咨询医生,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补液等支持治疗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饮食调整也要满足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
总之,急性肠炎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补液治疗和合理用药等,同时关注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