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引起,有腹泻等表现,靠粪便病原体检测诊断,治疗针对病原体并补液;急性胃肠炎因多种因素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有相应临床表现,与感染性腹泻鉴别,治疗需去除诱因并对症支持,两类疾病在不同人群表现及诊疗上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肠道所引起的腹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阿米巴原虫等。例如,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可引发志贺菌属感染性腹泻,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病因多样,除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外,还可能由物理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食物,过于粗糙的食物等)、化学因素(如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大量饮酒等)引起。比如,过量饮用高度白酒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胃肠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青壮年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发病,而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较弱,在受到轻微刺激时就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腹泻,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细菌感染可能引起中度至高热,病毒感染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儿童感染性腹泻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更脆弱,腹泻频繁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表现为精神萎靡、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
急性胃肠炎:除了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症状外,腹痛程度可轻可重,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化学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能有特定的诱因相关表现,如误服腐蚀性物质后可能有口腔、咽喉的烧灼样疼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胃肠炎时,因胃肠道蠕动较快,腹泻次数可能较多,且更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老年人急性胃肠炎时,由于胃肠功能减退,恢复相对较慢,且要警惕因腹泻、呕吐导致的低血压、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感染性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粪便病原体检测是确诊的关键,可通过粪便培养查找病原菌,如培养出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可确诊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如轮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时,由于粪便采集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医护人员耐心操作以获取准确标本。
急性胃肠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能无明显病原体相关异常,如有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可能有胃肠黏膜损伤相关表现。对于化学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能需要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机体受损伤的程度,老年人进行这些检查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如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电解质的准确判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感染性腹泻:根据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结合粪便病原体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相鉴别,如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吸收不良综合征多有长期腹泻、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粪便检查一般无病原体。儿童感染性腹泻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生理性腹泻等情况鉴别,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除腹泻外无其他不适,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急性胃肠炎:根据明确的诱因(如饮食不当、误服有害物质等)及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需与感染性腹泻鉴别,感染性腹泻有特定病原体感染依据,而急性胃肠炎无病原体感染证据或有明确非感染性诱因。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排查,老年人急性胃肠炎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与心肌梗死等疾病鉴别,因为老年人急性胃肠炎可能伴有不典型的腹痛,而心肌梗死也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感染性腹泻时,补液要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要按正确方法服用,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
急性胃肠炎: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停用可疑药物等,然后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腹痛明显可使用解痉药物,呕吐严重可使用止吐药物。化学因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解毒等特殊处理。老年人急性胃肠炎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