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病理性黄疸具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退而复现等特点,新生儿期早产儿黄疸更早更重且易致胆红素脑病,足月儿溶血性黄疸可伴贫血肝脾大,婴幼儿及儿童期少见但可由肝炎综合征等引起,有皮肤黏膜黄染及神经、消化等伴随症状,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基础疾病儿童患病理性黄疸需特殊关注及处理。
一、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要点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而病理性黄疸具有以下特点: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一)不同年龄阶段病理性黄疸表现差异
1.新生儿期
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更不完善,黄疸出现更早且程度可能更重。例如,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数值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胆红素脑病早期可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继而出现激惹、肌张力增高、抽搐等。
足月儿病理性黄疸除了上述黄疸程度、持续时间等特点外,若为溶血性黄疸,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患儿除黄疸外,外周血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
2.婴幼儿及儿童期
婴幼儿及儿童期病理性黄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炎综合征,患儿除黄疸外,可能伴有食欲减退、乏力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等异常,多有病毒感染病史或接触相关传染源史。
二、病理性黄疸的具体症状表现
(一)皮肤黏膜黄染
这是最明显的表现,首先出现巩膜黄染,然后逐渐发展到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的皮肤黄染。黄疸程度不同,皮肤黄染的色泽也有差异,轻度黄疸时皮肤呈浅黄色,主要局限在面部及躯干部;中度黄疸时皮肤呈金黄色,累及四肢;重度黄疸时皮肤呈橘黄色,甚至伴有皮肤瘙痒。
(二)伴随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尤其是胆红素脑病早期,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症状。这是因为过高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婴幼儿及儿童期病理性黄疸若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黄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例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合并肝功能损害及胆汁淤积时,可能影响神经发育相关的代谢等过程。
2.消化系统症状
若病理性黄疸是由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如肝炎、胆道梗阻等,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胆道梗阻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患儿可能出现腹胀、脂肪泻等表现,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的胆红素增加,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同时溶血可能导致骨髓造血代偿性增生,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这是因为骨髓外造血活跃,肝脾作为造血器官会代偿性增大。
三、特殊人群病理性黄疸表现及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时需格外关注,因为其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早产儿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且由于其肝酶系统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在护理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时,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加强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保暖,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寒冷可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加重黄疸。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也较高,其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对黄疸的耐受能力更差。在观察低体重儿病理性黄疸时,除了黄疸表现外,要注意其喂养情况,因为低体重儿喂养困难可能影响营养摄入,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要保证低体重儿的营养供给,以促进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三)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若出现病理性黄疸,可能因为心功能不全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此时要综合考虑心脏疾病和黄疸的相互影响,在治疗黄疸的同时,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维护,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又如患有遗传性代谢疾病的儿童,如半乳糖血症,除了黄疸表现外,还会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表现,在诊断和处理病理性黄疸时,要同时考虑遗传性代谢疾病对机体多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