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有家族史人群风险高;紫外线照射中UVB损伤DNA、UVA产自由基致风险,需防晒;化学物质如砷剂、煤焦油等接触可增加风险,相关疾病用药也可能致风险,要防护;电离辐射致DNA破坏,放疗及核工业人员风险高,需防护;人乳头瘤病毒、Epstein-Barr病毒等感染与部分皮肤肿瘤相关,要注意防护及提高免疫力。
一、遗传因素
某些皮肤肿瘤具有遗传易感性,例如基底细胞癌,家族中有相关遗传背景的人群,其发生皮肤肿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与遗传相关性皮肤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patched基因等,这些基因的遗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引发皮肤肿瘤。在有家族皮肤肿瘤病史的人群中,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皮肤状况,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二、紫外线照射
1.作用机制
紫外线(UV)中的中波紫外线(UVB,290-320nm)和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是导致皮肤肿瘤的重要环境因素。UVB主要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引起DNA链的断裂、交联等损伤。例如,UVB可使皮肤细胞中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影响DNA的正常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UVA则可以产生自由基,损伤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和DNA等,长期的UVA暴露也会增加皮肤肿瘤的发生风险。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人群,如农民、渔民、户外工作者等,由于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较多,患皮肤肿瘤的概率相对高于室内工作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会增加其成年后患皮肤肿瘤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皮肤更娇嫩,对紫外线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紫外线对其皮肤细胞的损伤积累效应更明显。
2.防护建议
应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应使用防晒霜、遮阳伞、太阳镜等防护措施。防晒霜应选择防晒指数(SPF)合适的产品,一般SPF30-50的防晒霜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护效果;遮阳伞应选择紫外线防护系数(UPF)较高的;太阳镜要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三、化学物质接触
1.常见化学物质
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如砷剂,长期接触砷剂的人群,如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长期接触含砷的工业产品等,患皮肤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另外,煤焦油、沥青等物质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也是皮肤致癌物,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的工人,如从事沥青加工、煤焦油生产等工作的人员,皮肤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对于从事相关高风险化学物质接触工作的人群,如职业接触砷剂、煤焦油等,必须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进行防护,如穿戴防护服、使用防护面具等,以减少化学物质与皮肤的接触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含有害化学物质的产品。
2.相关疾病与化学物质
一些慢性皮肤疾病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增加皮肤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肿瘤的发生概率会升高。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皮肤的日常观察,一旦发现皮肤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电离辐射
1.暴露情况与风险
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群,如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在放疗部位)、核工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等,患皮肤肿瘤的风险增加。电离辐射可以直接破坏皮肤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恶性转化。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放疗部位可能出现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放疗的规范操作,同时在放疗后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密切关注放疗部位皮肤的变化。核工业工作人员则需要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规定,确保工作环境中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2.防护措施
进行放疗的患者,在放疗部位要注意皮肤的保护,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核工业工作人员要穿戴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的工作服、手套等装备,定期进行辐射剂量检测。
五、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与皮肤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皮肤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高危型HPV(如HPV16、HPV18等)感染与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等皮肤相关肿瘤的发生有关。此外,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也可能与某些皮肤淋巴瘤的发生存在关联。
对于有HPV感染风险的人群,如性生活活跃的人群等,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等。对于EB病毒相关的情况,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式来降低感染相关肿瘤的风险,例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在儿童时期,通过合理的喂养和保健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降低病毒感染相关皮肤肿瘤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