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过敏原检测和血常规)、皮肤病理检查。体格检查需观察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皮肤损害及其他部位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过敏原检测有斑贴试验、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血常规可观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皮肤病理检查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通过切取皮肤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一、体格检查
1.皮肤损害观察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皮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婴幼儿湿疹多表现为头面部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而成年人的接触性皮炎可能与接触特定物质有关,皮疹分布与接触部位相关。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某些与激素相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能在特定性别有不同表现,如女性的口周皮炎可能与月经周期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体格检查时需关注皮肤潮湿、浸渍等情况。
病史因素:若患者有明确的过敏病史,体格检查时要重点排查与过敏相关的皮肤表现,如是否有既往过敏部位的复发表现等。
检查内容:仔细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分布、颜色等,包括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苔藓样变等情况。
2.其他部位检查
年龄因素:儿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能累及黏膜,如眼部、口腔黏膜等,检查时需注意这些部位的情况;老年人皮肤干燥,检查时要注意与皮肤干燥的鉴别。
性别因素:女性患者检查乳房等部位,男性患者检查阴囊等部位,关注是否有与变态反应相关的皮肤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从事特殊职业接触特定物质的人群,要检查相关暴露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
病史因素:有呼吸道过敏病史的患者,检查时留意是否有鼻周皮肤的相关表现等。
检查内容:检查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情况,同时检查黏膜、淋巴结等,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过敏原检测
年龄因素:婴幼儿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等,但需考虑婴幼儿皮肤娇嫩,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儿童和成年人过敏原检测方法类似,但儿童可能对某些过敏原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女性特殊时期可能影响过敏原检测结果的解读,如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检测结果。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接触特定过敏原的人群,如宠物饲养者,过敏原检测中宠物相关过敏原阳性率可能较高。
病史因素:有明确食物过敏病史的患者,检测食物相关过敏原;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检测药物相关过敏原。
检测方法
斑贴试验: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患者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判断是否过敏。适用于接触性皮炎等接触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一般需48-72小时观察结果,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是否对相应过敏原过敏。
点刺试验:通过点刺针将少量可疑过敏原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在点刺部位出现风团样反应。操作相对简便,可较快获得结果,常用于检测吸入性过敏原和部分食物过敏原。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可检测多种过敏原,不受皮肤状态影响,对于无法进行斑贴试验或点刺试验的患者适用。
2.血常规
年龄因素:儿童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可能更明显。例如,婴幼儿湿疹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女性经期,血常规可能有轻微波动,但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关联不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劳累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状态,从而影响血常规中相关细胞的计数,但一般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直接关联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史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血常规可能有基础异常,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其他情况时需综合分析。
检查内容:观察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4×10/L可能提示变态反应性疾病。
三、皮肤病理检查
1.年龄因素:儿童皮肤薄,取病理时操作需更谨慎,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过度损伤;老年人皮肤萎缩,病理取材时要注意深度和范围。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影响,主要根据皮肤病变情况取材。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日光暴露的人群,皮肤病理检查可能发现与光变态反应相关的改变,取材时需考虑暴露部位的病变情况。
病史因素:有慢性皮肤病史的患者,皮肤病理检查可帮助鉴别病变性质,如鉴别慢性湿疹与皮肤肿瘤等。
检查过程:对于典型的皮肤损害部位,局部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切取小块皮肤组织,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学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皮肤病变的病理类型,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见的病理改变有表皮海绵形成、淋巴细胞浸润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