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等引起常见病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不同年龄段易患原因不同主要症状有消化道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全身的发热乏力非药物干预包括急性期暂时禁食后饮淡盐水等再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缓解期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量休息护理要保证充足休息腹部保暖药物治疗针对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可能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主要对症支持还有止吐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用药需严格饮食要卫生安全老年人要注意营养补充关注病情变化孕妇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方式需医生评估利弊。
一、肠胃炎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常见病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感染,以及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摄入刺激性物质、药物副作用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患肠胃炎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较差、接触感染源机会多等易感染;成年人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食用不洁食物等发病。
二、肠胃炎的主要症状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频繁出现恶心感,随后发生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呕吐可能较为频繁,需注意防止脱水。
腹痛:多为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部位因肠胃炎累及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病变在胃部可能以上腹部为主,若累及肠道可能以脐周等部位为主。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时可能出现频繁的大量腹泻,儿童腹泻严重时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二)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因感染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时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相关表现。
乏力:患者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
三、肠胃炎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等,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随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糯米制品等。儿童在急性期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缓解期: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仍要保持清淡易消化,可适当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泥(需注意烹饪要软烂)、水果汁(过滤后饮用)等,避免再次刺激胃肠道导致症状复发。
(二)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患者应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儿童需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
腹部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等对腹部进行保暖,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注意保暖方式和温度控制,腹部保暖有助于缓解腹痛等不适症状。
四、肠胃炎的药物治疗相关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一)针对感染因素的药物
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能会涉及抗生素类药物,但需根据具体的细菌种类和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肠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对症治疗药物
止吐药物:如果患者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可能会用到止吐类药物,但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止泻药物:当腹泻严重时,可能会使用止泻药物,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病情观察或有较大副作用的强效止泻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可使用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物,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儿童也可根据情况在医生建议下使用相关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肠胃炎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肠胃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所以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干燥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等治疗。同时,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等使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饮食方面除了遵循上述饮食调整原则外,要注意食物的卫生和安全性,餐具等要及时清洁消毒。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胃功能相对较弱,肠胃炎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防止因腹泻、食欲不振等导致营养不良。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如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是否缓解,以及是否出现新的不适表现。
(三)孕妇
孕妇患肠胃炎时要特别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上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通过饮食调整、休息等非药物方式为主,若需要用药,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如有无腹痛加剧、阴道是否有异常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