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有分离性障碍包括情感爆发、遗忘、身份识别障碍、假性痴呆,转换性障碍包括运动障碍(痉挛发作、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和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过敏、视觉障碍),混合型障碍同时具分离性和转换性障碍多种表现,其他癔症相关表现有癔症性精神病(病情严重、社会功能受损)和流行性癔症(集体生活中一人发病周围人因暗示相继出现类似表现、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女性更易受暗示),有相应精神刺激、创伤、应激、集体暗示等病史者更易出现各相应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尽情发泄,哭闹、喊叫、撕扯衣物、捶胸顿足等,历时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多见于年轻女性。不同年龄、性别在情感爆发的表现形式上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表现为持续的哭泣,而成年男性可能相对较为克制但也会有较为激烈的情绪宣泄动作,有精神刺激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该表现。
遗忘:对重要的生活事件突然失去记忆,无法回忆起某段时间内的经历,遗忘内容往往具有创伤性或与应激事件相关。不同年龄段遗忘的具体分析和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遗忘近期发生的与惊吓等相关的事件,成年人可能遗忘与重大生活挫折相关的经历,有明确精神创伤病史者更易出现遗忘情况。
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突然转变为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称为双重或多重人格。不同性别在身份识别障碍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的转换场景和持续时间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在幻想游戏情境中出现短暂的身份转换,成年人可能在面临严重精神压力时出现较持久的身份转换,有长期复杂心理应激病史者更易出现此表现。
假性痴呆:给人一种痴呆的印象,但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智能障碍,比如刚塞综合征,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如问“2+3等于几”,回答“5”但计算错误明显不符合实际,不过患者对一些复杂问题能正确解决。不同年龄的假性痴呆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在面临过度压力时出现简单计算等方面的近似回答,成年人可能在遭遇重大精神打击后出现类似表现,有急性精神应激病史者更易出现假性痴呆表现。
二、转换性障碍
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类似癫痫大发作,但无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发作时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肢体抖动,呼吸急促,一般不会有癫痫大发作的严重后果,发作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不同年龄人群痉挛发作的表现细节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发作时肢体抖动相对较频繁且幅度较小,成年人可能全身僵直表现更明显,有精神因素诱发的人群更易出现该运动障碍表现。
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等,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的阳性体征,肌肉张力正常或有改变。不同年龄、性别肢体瘫痪的具体表现及恢复情况可能不同,儿童肢体瘫痪可能恢复相对较快,成年女性可能在肢体瘫痪后因心理因素影响恢复进程,有明确精神创伤导致运动功能受影响病史者更易出现肢体瘫痪表现。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小脑病变的体征。不同年龄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出现行走不稳,成年人可能在面临精神压力时步态改变明显,有精神应激相关病史者更易出现共济失调表现。
感觉障碍
感觉缺失:可表现为部分或全身的感觉丧失,如失明、失聪等,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导致失明的证据,听力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导致失聪的证据。不同年龄感觉缺失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出现对疼痛等感觉的缺失,多与心理受惊吓等因素相关,成年人可能出现某一肢体感觉缺失,有精神刺激导致感觉功能异常病史者更易出现感觉缺失表现。
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体验,如轻微的触摸就感觉疼痛难忍。不同年龄、性别对感觉过敏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对衣物摩擦等轻微刺激就表现出明显不适,成年男性可能在心理压力大时对身体某部位的轻微感觉也异常敏感,有精神紧张等病史者更易出现感觉过敏表现。
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管状视野、单眼复视等,眼科检查无相应器质性病变。不同年龄视觉障碍的具体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突然出现视物异常,成年人可能在遭遇重大精神事件后出现视觉异常,有精神因素诱发视觉功能改变病史者更易出现视觉障碍表现。
三、混合型障碍
同时具有分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的多种表现,比如既有情感爆发又有肢体瘫痪等表现,在不同年龄、性别中都可能出现,具体表现综合分离性和转换性障碍的各种特点,有复杂精神应激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混合型障碍表现。
四、其他癔症相关表现
癔症性精神病:病情严重,常突然起病,表现为情感暴发、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短暂的幻觉、妄想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同年龄癔症性精神病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短暂的怪异行为和幻想,成年人可能出现持续的妄想等较严重精神症状,有长期慢性精神压力且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病史者更易出现癔症性精神病表现。
流行性癔症:多发生在学校、集体生活的人群中,呈集体发作的形式,一人发病后,周围人因暗示等因素相继出现类似癔症表现,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女性相对更易受暗示而出现流行性癔症表现,有集体生活中存在相互暗示因素的情况时更易引发流行性癔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