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淤血性因素(门静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其他因素(代谢性疾病、脾脏本身疾病),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再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儿童患者要注意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老年患者要考虑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可能。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导致脾大,患者多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相关研究显示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脾大情况。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脾大,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后,肝脏炎症逐渐发展,会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进而导致脾脏淤血肿大。
细菌感染: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程中可出现脾大,这是因为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引发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脾脏髓质内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脾脏肿大,一般在病程第1-2周可触及脾脏,第3-4周脾大明显。败血症时,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脾大,不同致病菌导致的败血症脾大表现可能有差异,但都与感染导致的免疫反应和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寄生虫感染: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可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充血,导致脾大,在疟疾流行区较为常见,患者多有周期性发热、寒战等症状,长期不愈的疟疾可使脾脏显著肿大。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利什曼原虫主要侵犯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巨噬细胞大量增生,脾脏因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而肿大,患者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等。
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内易被破坏,长期的红细胞破坏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脾大,患者常有贫血、黄疸、脾大的三联征表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为清除破坏的红细胞和参与免疫反应,脾脏代偿性增生肿大,患者有贫血、黄疸,Coombs试验多呈阳性。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同时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导致脾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均可出现脾大,患者除脾大外,还常有发热、贫血、出血等表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中多有脾大,甚至可达巨脾程度,这是因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外周血中持续增殖,累及脾脏,引起脾脏髓外造血和纤维组织增生,患者可自觉左上腹坠胀感,查体可触及巨大脾脏。
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出现脾大,淋巴瘤细胞侵犯脾脏,导致脾脏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脾大,患者可能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脾脏受累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脾内有淋巴瘤结节或弥漫性肿大。
淤血性因素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是引起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原因,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导致门静脉高压,肝脏淤血,进而引起脾脏淤血肿大,患者多有腹痛、肝大、腹水等表现。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脾脏,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脾脏免疫活性细胞增生,引起脾大,患者除脾大外,还可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异常。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出现脾大,类风湿关节炎是累及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活动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波及脾脏,导致脾脏肿大,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畸形,可伴有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其他因素
代谢性疾病: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蓄积,这些细胞主要浸润脾脏、肝脏、骨髓等组织,导致脾脏显著肿大,患者有肝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发病率。Niemann-Pick病也是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神经鞘磷脂酶缺乏导致神经鞘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脾脏因大量含有神经鞘磷脂的细胞浸润而肿大,患儿多有肝脾大、神经系统症状等。
脾脏本身的疾病:脾脏肿瘤较为罕见,包括良性肿瘤如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等,以及恶性肿瘤如脾肉瘤等,脾脏肿瘤可直接导致脾脏体积增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时可能无明显症状,恶性肿瘤则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脾脏囊肿也可引起脾大,先天性脾脏囊肿多无明显症状,后天性囊肿可能由感染、创伤等引起,囊肿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左上腹不适等表现。
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脾大,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例如,对于有感染病史且出现脾大的患者,需进行病原体相关检查;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脾大,要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对于疑有结缔组织病或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脾大,需进行自身抗体检测、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等。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脾大需进行抗感染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可能需要化疗、免疫治疗等,淤血性因素导致的脾大需针对门静脉高压等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在考虑脾大原因时要尤其注意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易扩散,血液系统疾病在儿童中也有一定发病率,且儿童对疾病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到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可能,脾大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全面排查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