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和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由接触特定过敏原致接触部位炎症,神经性皮炎与神经精神因素及局部刺激相关;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分急慢性期,急性期多形性皮疹伴渗出,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临床需综合各因素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不同人群需个体化应对。
一、定义与范畴
皮炎:是指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质、细菌、真菌、干燥的气候等的过敏性反应。可分为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多种类型,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例如接触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后引发的皮肤红肿、瘙痒等表现;神经性皮炎则与神经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常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诱发,好发于颈部、肘部、腰骶部等部位,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的皮疹具有多形性,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瘙痒剧烈,容易反复发作,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婴幼儿湿疹较为常见,好发于头面部。
二、病因方面
皮炎
接触性皮炎:主要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所致,如接触动物性(动物皮毛等)、植物性(某些植物的汁液等)、化学性(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橡胶制品等)物质,不同个体由于接触的物质不同,引发皮炎的情况各异,例如对金属镍过敏的人群,接触含有镍的饰品后就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密切,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神经性皮炎,另外,搔抓、摩擦等局部刺激也可促使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不同性格特点及生活压力状态的人群发生神经性皮炎的风险不同,性格内向、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状态的人相对更容易患病。
湿疹
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例如有家族过敏史的人群,其发生湿疹的概率相对较高;患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湿疹样表现。婴幼儿湿疹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加上遗传易感性,较易发生湿疹。
外在因素: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生活环境(如干燥、炎热、寒冷等)、动物接触(如宠物的毛发等)、化学物质刺激(如肥皂、洗涤剂、化妆品等)等都可能诱发湿疹,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人群接触外在诱发因素的机会不同,比如生活在花粉较多地区的人,接触花粉引发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差异
皮炎
接触性皮炎:皮损一般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如为接触液体状物质,常表现为弥漫性红斑;若为接触固体物质,可能在接触部位出现丘疹、水疱等,去除接触物后,经过适当治疗,一般较快好转,但再次接触相同物质可能复发。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腰骶部等部位,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纹理加深,皮嵴隆起,皮纹增宽,呈现苔藓样变,一般无渗出倾向,病情慢性迁延,容易反复发作,不同部位的神经性皮炎表现略有差异,颈部的神经性皮炎可能呈现较为规则的苔藓样斑块。
湿疹
急性期湿疹:多形性皮疹,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疱等表现,好发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婴幼儿湿疹急性期头面部受累较为常见,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水疱等。
慢性期湿疹:由急性期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化,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表面可有抓痕、鳞屑等,瘙痒剧烈,病情时轻时重,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手部湿疹慢性期可出现手部皮肤干燥、皲裂等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炎
接触性皮炎:根据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再结合斑贴试验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过敏原,从而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与湿疹等其他具有类似表现但无明确接触史的疾病相鉴别。斑贴试验是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患者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为接触性皮炎及明确过敏原,不同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时需根据其可能接触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试物。
神经性皮炎:依据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等特点一般可诊断,需与慢性湿疹、银屑病等疾病鉴别,慢性湿疹也有苔藓样变,但湿疹多有急性发作史,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等;银屑病有典型的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等特征,可与之鉴别。
湿疹
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综合诊断,急性期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湿疹多无明确接触史,皮疹多形性,分布相对不局限;慢性期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如前面所述的鉴别要点。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环境、症状表现等,结合体格检查来明确是否为湿疹及区分湿疹的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
皮炎
接触性皮炎:首先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治疗,轻度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病情较重伴有渗出时,可先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对于不同个体,根据其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婴幼儿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神经性皮炎:治疗目的主要是止痒,避免搔抓,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卤米松乳膏等,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还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等。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能需要配合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刺激性等。
湿疹
急性期湿疹:有渗出时先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等冷湿敷,渗出减少后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无渗出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炉甘石洗剂等。婴幼儿湿疹急性期,由于皮肤娇嫩,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更为重要,可选用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短时间外用。
慢性期湿疹:以修复皮肤屏障、止痒、抗炎为主,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也可使用封包疗法增加药物的吸收。对于病情顽固的慢性湿疹,还可考虑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的湿疹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上都有不同的考虑,比如儿童湿疹在药物选择上更倾向于安全性高的药物,而成人湿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皮炎和湿疹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临床医生需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同时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不同,在应对皮炎和湿疹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