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分离和转换症状,发病与遗传、个性、精神因素有关,诊断需采集病史、评估症状、排除器质性疾病,鉴别需与癫痫大发作、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区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认知行为、精神分析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儿童癔症发作与家庭学校等因素有关需给予关心理解,老年癔症常因慢性疾病等诱因发作需改善生活环境采用温和治疗。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记忆的部分或完全遗忘;转换症状则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分离症状的表现形式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的内容常具有创伤性。例如,某患者在经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后,忘记了事故发生时的具体场景以及事故前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但对其他方面的记忆相对正常。
分离性漫游: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外出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开始新的生活,有的患者还能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如购物、简单交谈等,历时数小时至数周,缓解后患者对漫游过程不能回忆。
情感爆发:常在遭遇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尽情发泄,哭啼、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等,其言语行为有尽情发泄内心愤懑情绪的特点,在多人围观的场合发作尤为剧烈。
转换症状的表现形式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瘫痪,可累及单肢、双肢或全肢,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且不符合神经系统疾病的规律。例如,某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但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发现导致瘫痪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痉挛发作: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抖动,可伴有呼吸急促、面色潮红等表现,一般不会出现摔伤、咬破舌头等情况,发作时间持续数十分钟。
感觉障碍:可表现为感觉缺失,如失明、失聪等,患者视觉检查正常但不能看到物体,听力检查正常但不能听到声音;也可表现为感觉过敏,如皮肤局部对触摸过于敏感等。
癔症的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癔症患者的亲属中患癔症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癔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具体的遗传方式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例如,有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无家族史的人群,在相同的精神刺激下更易发生癔症。
个性特点
具有癔症个性特点的人更容易患癔症,这类人通常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且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暗示性强,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行为、态度等影响;自我中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的感受,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幻想性强,常以幻想代替现实,在幻想中获得满足。例如,一个个性较为情感丰富、暗示性高且自我中心的人,在面临生活中的挫折时,更可能通过癔症的症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引起他人的关注。
精神因素
急剧的精神刺激,如亲人突然死亡、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长期的精神紧张、内心冲突等,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都可能成为癔症的诱发因素。例如,一位长期处于工作高压且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在一次重大的工作挫折后,可能会发生癔症发作。
癔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精神刺激因素、既往是否有类似发作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本次发病前是否经历了重大的生活事件,之前是否有过癔症相关症状的表现。
症状表现评估: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点,如分离症状中的遗忘、漫游、情感爆发,转换症状中的运动障碍、痉挛发作、感觉障碍等。
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等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对于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需要进行头颅CT、肌电图等检查以排除脑部肿瘤、脊髓病变、肌肉病变等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癫痫大发作:癫痫大发作多有先兆,如头晕、嗅觉异常等,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有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脑电图检查可见特异性的癫痫波,而癔症痉挛发作一般无这些表现,脑电图也无癫痫波。例如,癫痫大发作患者发作时通常有明显的抽搐、意识丧失等典型表现,且脑电图有异常放电,可与癔症痉挛发作相鉴别。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意外等,这些疾病有相应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且辅助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病变,而癔症的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依据。例如,脑肿瘤患者通过头颅MRI检查可发现脑部有占位性病变,而癔症患者头颅MRI无异常。
癔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之一。对于一些转换症状的患者,可通过言语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对一个出现失明症状的癔症患者,医生可以暗示患者视力正在逐渐恢复,同时配合一些简单的视力训练或理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和纠正其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让患者了解癔症的发病机制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从而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比如,引导患者分析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不合理认知,并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精神分析治疗:通过挖掘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患者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意义,从而缓解症状。例如,分析患者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其当前发病的影响等。
物理治疗
针灸推拿:对于一些转换症状,如肢体瘫痪、痉挛发作等,针灸推拿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和神经功能,但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例如,对肢体瘫痪的患者进行针灸推拿,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特殊人群癔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癔症
特点:儿童癔症的发作往往与家庭环境、学校生活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更具表演性,如夸张的哭闹、肢体乱动等,且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暗示影响。例如,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后,可能会突然出现肢体无力等癔症症状。
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癔症,家长和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避免过度关注和强化患儿的症状。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减少可能的精神刺激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以心理支持和简单的心理疏导为主,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可能对儿童造成心理压力的治疗方法。
老年癔症
特点:老年癔症患者可能有长期的慢性疾病或生活中的孤独、失落等因素作为诱因,症状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作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常伴有一些躯体不适的主诉。例如,一位长期独居的老人,在子女很少来看望后,可能会出现情感爆发等癔症症状。
注意事项:对于老年癔症患者,要注重改善其生活环境,多给予陪伴和关心,缓解其孤独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尽量采用温和、无创伤的治疗方法,如心理安慰、简单的心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总之,癔症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表现和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则以心理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