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胃窦部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病变局限于胃窦部黏膜层等部位,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吸烟、药物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等。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窦炎最常见的病因。Hp具有鞭毛结构,能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定居于胃窦部黏膜小凹处及其表面上皮,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生存的局部微环境,同时Hp的代谢产物等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2.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可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炎症。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胃黏膜,酒精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
3.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反流至胃内,进一步损伤胃窦部黏膜,增加慢性胃窦炎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吸烟对胃窦炎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大,长期吸烟对胃黏膜的累积损伤越明显。
4.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其合成减少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胃窦部炎症。
5.自身免疫因素
少数慢性胃窦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因素参与。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壁细胞抗体可损伤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可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等,但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窦炎相对较少见。
大多数慢性胃窦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症状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患者不注意去除病因,如持续Hp感染、继续不良生活方式等,病情可能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也有一定恶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