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与胃溃疡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后等。

1.定义与发病部位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胃黏膜层,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类型。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的黏膜肌层以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的慢性溃疡,多发生在胃角和胃窦小弯。
2.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冷、过热、过酸、过甜食物)、酗酒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引发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胃溃疡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炎症,胃酸分泌增多,腐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胃酸分泌过多是溃疡发生的基本条件,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超过胃黏膜的防御能力时,就会导致溃疡形成。
3.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无特异性,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为主要表现;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胃溃疡主要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又复现疼痛,称为“餐后痛”。还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4.诊断方法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病变范围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需特别注意麻醉风险;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
胃溃疡患者经常胃镜检查不仅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等,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怀疑恶性溃疡的患者,胃镜下活检尤为重要。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显示溃疡的龛影等间接征象,但准确性不如胃镜。
5.预后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预后较好,部分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经过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可有效控制病情。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不同,儿童患者经过治疗恢复较好;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需密切监测,防止癌变。
胃溃疡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大多数胃溃疡可治愈,但容易复发。良性胃溃疡预后良好,少数胃溃疡可能发生癌变,尤其是年龄较大、有长期溃疡病史、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提高警惕,定期复查。
无论是患有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均需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应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还应避免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