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诊断包括观察临床表现(典型风团、分急性慢性)和辅助检查(皮肤点刺试验、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避免诱因(针对明确诱因和环境因素)和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为一线,严重者用急救药,慢性效果不佳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荨麻疹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观察
1.症状特点: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为风团,通常突然出现,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伴有明显瘙痒。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病程迁延数天至数月不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风团出现可能更迅速,且瘙痒感可能影响其睡眠和日常活动;成人患者则更关注风团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病情分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急性荨麻疹多与感染、食物药物过敏等因素相关;慢性荨麻疹病因较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
(二)辅助检查
1.皮肤点刺试验:通过将常见过敏原刺入皮肤表层,观察皮肤反应来检测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例如,对花粉、尘螨、食物等常见过敏原的检测,能帮助明确病因。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点刺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读需考虑皮肤厚度、敏感度等差异,儿童皮肤较薄,操作时需更轻柔。
2.血清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升高,提示是否存在过敏反应;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排查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甲状腺自身抗体等检测,对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因诊断有帮助。
二、荨麻疹的治疗
(一)避免诱因
1.对于有明确诱因的患者:如因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药物引起者需停用可疑药物。不同年龄人群饮食和用药情况不同,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易过敏的坚果、海鲜等食物,成人则需关注常用药物中可能的致敏药物。
2.环境因素:减少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可使用防螨床品等减少尘螨接触;成人则可根据自身过敏原情况调整生活环境。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常见的有西替利嗪等。儿童可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如西替利嗪滴剂等;成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剂量的片剂等。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用药后需注意避免驾驶或操作危险机器。
2.其他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喉头水肿等过敏性休克表现的患者,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体耐受性和长期用药风险。例如,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其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治疗时要优先选择儿童适宜的药物剂型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因为一些抗组胺药物在孕期的安全性需严格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心血管疾病药物等的相互作用,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