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发病部位在胸膜,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咳痰、发热等,影像学可见胸腔积液征象,实验室检查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等,治疗主要是抽液和抗结核;肺结核发病部位在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等,影像学有不同类型病变,实验室检查痰涂片等可助诊,治疗是抗结核,二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有区别,需综合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由近胸膜的原发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经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的胸膜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胸膜。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肺部肺组织内。
二、临床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胸痛多为刺痛或牵拉痛,随着胸腔积液量的增多,胸痛可缓解,但会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需警惕结核性胸膜炎的可能。
肺结核: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不同类型的肺结核表现有所差异,比如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类似感冒的症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急,有高热等全身毒血症状;继发型肺结核症状多样。
三、影像学表现
结核性胸膜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胸腔积液征象,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致密影,上缘呈弧形向上;超声检查可发现胸腔内的无回声区,有助于判断积液量和定位穿刺。对于儿童患者,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肺结核: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病变,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原发型肺结核可见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哑铃状阴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见双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继发型肺结核可见肺部多种病灶,如浸润影、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等。
四、实验室检查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积液多为渗出液,淋巴细胞为主,腺苷脱氨酶(ADA)增高,胸腔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较低;血液检查可见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可呈阳性或强阳性。儿童患者进行PPD试验时,需正确判断结果,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是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但阳性率较低,痰培养可提高阳性率;血液检查可见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可辅助诊断,对于儿童,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更为重要。
五、治疗原则
结核性胸膜炎:主要治疗是抽取胸腔积液,缓解症状,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9个月。抽取胸腔积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营养供应,因为结核是消耗性疾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恢复。
肺结核: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疗程一般为6-9个月甚至更长。儿童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总之,结核性胸膜炎和肺结核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