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暖、喂养、维持内环境稳定)、抗菌治疗(留取标本后尽快用药,早发型和晚发型有不同药物选择)、支持治疗(免疫支持、处理并发症),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有特殊注意事项,需多学科协作采取个体化方案密切观察病情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一、一般治疗
(一)保暖与喂养
新生儿败血症时需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在适宜范围,一般中性温度下新生儿能保持良好体温。喂养方面,尽量保证充足营养供给,可通过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满足新生儿能量及营养需求,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新生儿抵抗感染及恢复机体功能,对于低体重或吸吮、吞咽功能不佳的新生儿,可能需要鼻饲等喂养方式。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血气、电解质等指标,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例如,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补充碱性液体;当电解质紊乱时,如低钠、低钾等,及时调整电解质的补充,以保证新生儿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因为内环境紊乱会进一步影响新生儿的病情恢复,甚至加重感染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
二、抗菌治疗
(一)用药原则
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留取相关标本(如血培养、脑脊液等)送检后应尽快开始抗菌治疗。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且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所以抗菌药物的选择需要兼顾抗菌谱及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二)药物选择
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包括B族链球菌等,通常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等;对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选用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后可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
三、支持治疗
(一)免疫支持
可考虑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通过提供外源性抗体来增强新生儿的抗感染能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帮助新生儿对抗感染病原体,对于病情较重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可能有一定益处。
(二)处理并发症
若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肺炎,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吸痰等处理;若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意识改变等,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降低颅内压等处理,因为并发症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预后,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本身免疫功能更差,发生败血症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感染指标。抗菌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早产儿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早产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弱,保暖措施要更加精细,喂养时要注意喂养不耐受等情况,加强护理,预防院内感染等。
(二)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面临免疫功能低下、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等问题,治疗上除了遵循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及支持治疗原则外,在营养支持方面可能需要更精准的营养评估及喂养方案,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并且要注意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因为低出生体重儿一旦发生败血症,预后相对更差,所以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要格外精心。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新生儿的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提高治愈率,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