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的诊断包括有乏力等临床表现及乙肝五项、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药物治疗(需严遵指征);多数可自愈,少数可能转为慢性;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一、急性乙肝的诊断
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黄疸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症状相对较轻,成人症状可能更明显。有高危生活方式(如不洁注射史、多个性伴侣等)或有乙肝密切接触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2.实验室检查:
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乙肝e抗原(HBeAg)阳性通常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常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可升高,出现黄疸时总胆红素等指标升高。
乙肝病毒DNA定量: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载量,定量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
二、急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更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保障身体恢复;成人也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7-9小时。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热量摄入。对于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成人也要遵循此原则,同时要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如有黄疸时应减少脂肪摄入等。
2.药物治疗:目前针对急性乙肝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似物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一般轻度急性乙肝患者可能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而不需要强效抗病毒治疗,而对于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损害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且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
三、急性乙肝的预后
1.多数可自愈: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通过休息和一般治疗,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可清除乙肝病毒,实现临床治愈,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标志物转为阴性。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急性乙肝自愈率相对较高,成人也有较高的自愈可能,但也有部分成人可能转为慢性乙肝。
2.少数可能转为慢性: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等原因,乙肝病毒持续存在,转为慢性乙肝,增加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的风险。有基础病史(如本身有免疫缺陷等)的人群更易转为慢性。
四、急性乙肝的预防相关
1.管理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其血液、体液等污染环境。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监测,指导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毒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避免不洁注射;推广安全套使用,减少性传播风险;注意母婴传播阻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需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不同人群在预防传播时要注意相应细节,如母婴传播阻断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的免疫接种程序进行操作。
3.保护易感人群: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成人中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多个性伴侣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