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6周,常由明确诱因引起,起病急、症状相对明显,治疗需除诱因、依病情用药;慢性病程>6周、易反复,病因复杂,治疗复杂、需长期用药。两者在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起病较急,病程在6周以内。多是由食物、药物、感染等明确诱因引起,皮肤会突然出现风团,伴有瘙痒,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会不断出现。
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病因往往较难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情容易反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二、临床表现差异
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症状相对较明显,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瘙痒程度通常较剧烈,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慢性荨麻疹:风团发作次数相对较少,但病情迁延不愈,瘙痒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瘙痒较为顽固,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影响较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但长期患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三、病因区别
急性荨麻疹:常见诱因包括食用鱼虾、蛋类、牛奶等食物;服用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这些诱因明确,去除诱因后,病情往往能较快缓解。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如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肥大细胞等;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另外,精神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等也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四、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荨麻疹:首先要寻找并去除诱因,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病情较轻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较重,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时,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抢救治疗。
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复杂,首先也是尽量寻找诱因,但往往较困难。治疗多以长期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甚至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治疗过程需要更长时间,且需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急性荨麻疹:儿童急性荨麻疹较为常见,诱因可能与食物过敏、病毒感染等有关。由于儿童皮肤薄嫩,瘙痒时儿童可能会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治疗时抗组胺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防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儿童慢性荨麻疹: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少见,但病程迁延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治疗上同样以抗组胺药物为主,要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儿童的身体状况。
妊娠期荨麻疹:妊娠期女性患荨麻疹需要特别谨慎用药,急性荨麻疹的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组胺药物;慢性荨麻疹在妊娠期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老年荨麻疹:老年急性荨麻疹的诱因可能与感染、药物等有关,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考虑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慢性荨麻疹的长期不愈可能会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