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是局限于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且无间质浸润的癌症早期阶段,有细胞形态异型等病理特征,常见于子宫颈、乳腺、皮肤、食管等部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等,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浸润癌,不同部位预后有差异,早期发现治疗是关键。
一、原位癌的定义
原位癌是指局限于上皮内的癌,未突破基底膜,无间质浸润的癌。它是癌症的最早期阶段,如同癌症发展进程中的“前哨战”,此时癌细胞还局限在始发部位,尚未向周围组织或远处转移扩散。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仅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未侵犯到更深层的间质组织。
二、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1.细胞形态:原位癌的细胞具有异型性,与正常上皮细胞相比,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分裂象增多,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以乳腺导管原位癌为例,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异型性细胞。
2.病变范围:病变通常局限于上皮层内的一定区域,范围相对较局限,没有超出其起源的上皮组织边界。比如皮肤原位癌,病变仅在表皮内,未向真皮浸润。
三、原位癌的常见发病部位及相关疾病
1.子宫颈:子宫颈原位癌较为常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长期高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宫颈上皮细胞逐渐发生癌变,发展为原位癌甚至浸润癌。
2.乳腺: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是乳腺常见的原位癌类型。乳腺导管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导管基底膜;乳腺小叶原位癌则是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小叶内的腺泡或末梢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
3.皮肤:皮肤原位癌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鲍恩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原位癌,好发于曝光部位,如头面部、颈部、手背等,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有鳞屑或结痂。
4.食管:食管原位癌相对少见,但其发生与食管的慢性炎症、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如长期进食过热、过烫、粗糙食物,以及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食管原位癌的发生风险。
四、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乳腺内是否存在可疑的占位性病变、钙化等情况。例如乳腺导管原位癌常可表现为微小的钙化灶,通过乳腺X线摄影可以初步筛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若发现异型细胞,提示可能存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包括原位癌。
2.组织病理学检查:这是诊断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明确病变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其具体的病理类型等。例如对皮肤病变进行活检,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确诊是否为皮肤原位癌。
五、原位癌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乳腺导管原位癌可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的乳腺组织;子宫颈原位癌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方式。
局部治疗: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原位癌,还可采用局部治疗手段,如皮肤原位癌可采用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局部破坏癌细胞的方法。
2.预后:原位癌由于处于癌症的早期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复发率较低。例如宫颈原位癌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且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和生活质量。但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原位癌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影响预后。不同部位的原位癌预后也会有所差异,总体来说,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原位癌预后的关键。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但只要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等治疗,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仍可获得较好预后;对于年轻患者,更应重视早期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原位癌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