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需先进行术前评估,包括眼部和全身情况;择期在炎症静止期手术,方式常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要强化抗炎治疗并密切监测随访,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复发高危患者需特殊处理。
一、术前评估
1.眼部情况评估
要详细检查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前节和眼底情况,包括炎症活动度,如房水闪辉程度、细胞数量等,以及晶状体混浊的程度、范围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者,需关注其眼部发育情况,包括眼压、视网膜功能等;成年患者则要考虑炎症对眼内结构长期影响可能导致的其他并发症风险。有既往葡萄膜炎病史的患者,要了解炎症的复发频率、治疗史等,因为这会影响手术时机和术后炎症控制难度。
进行视力检查,评估患者的视功能状况,晶状体混浊程度与视力下降的关系等。
2.全身情况评估
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对于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要考虑这些疾病对手术的影响以及手术对全身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葡萄膜炎患者,手术时需注意炎症控制的整体情况,可能需要与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协作。不同年龄患者的全身耐受情况不同,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发育和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成年患者则要考虑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
二、手术时机选择
1.炎症静止期
一般来说,葡萄膜炎处于静止期(通常指前房炎症细胞少于1个/高倍视野,且房水闪辉极轻微或无,持续时间至少3-6个月)时是手术的相对适宜时机。对于儿童葡萄膜炎患者,要在炎症静止且眼部发育相对稳定的阶段考虑手术,因为儿童眼部仍在发育,过早手术可能影响眼部正常发育,过晚手术则可能严重影响视功能发育。成年患者若炎症长期静止,也应及时考虑手术以改善视力,同时避免晶状体混浊进一步加重导致手术难度增加。
对于有复发倾向的葡萄膜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更需谨慎,要综合评估复发风险与手术获益,可在充分控制炎症的基础上尽早手术,减少晶状体混浊对视功能的长期损害。
三、手术方式选择
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这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手术方式。对于葡萄膜炎患者,该手术方式的优势在于能有效清除混浊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在手术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因为葡萄膜炎患者眼内环境相对脆弱,防止术后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的人工晶状体,考虑其眼部的生长发育,可选择可调节或可植入性较小的人工晶状体,但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眼部情况和发育阶段来定。成年患者则可根据其眼部解剖结构和视功能需求选择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
对于炎症活动期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眼前节炎症较重但后节相对稳定,可在充分抗炎的基础上尝试手术,但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术后密切观察炎症反应。
四、术后处理
1.抗炎治疗
术后需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睫状肌麻痹剂等抗炎药物。对于葡萄膜炎患者,术后抗炎强度可能需要比单纯白内障手术患者更强,且需要根据炎症监测情况逐渐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儿童患者使用抗炎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需密切监测眼压、眼部炎症情况等。成年患者也要注意药物的全身和局部副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情况。
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同时要定期复查,监测炎症指标和眼部情况。
2.监测随访
术后要密切随访,儿童患者要定期检查眼部发育情况、视力、眼压等;成年患者要定期检查晶状体情况、人工晶状体位置、炎症指标等。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炎症复发、人工晶状体相关并发症等。对于有既往葡萄膜炎病史的患者,长期随访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炎症复发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