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分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占位或无痛性肿块,影像学表现为微钙化灶或低回声结节;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已向间质浸润,多以乳腺肿块就诊,影像学有不规则肿块等表现。治疗上导管原位癌以手术为主,低危可观察随访,浸润性导管癌综合治疗,预后方面导管原位癌较好,浸润性导管癌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年轻和老年患者治疗需分别谨慎考量。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癌细胞形态多样,有多种组织学亚型,如粉刺型导管原位癌、非粉刺型导管原位癌等。其生长相对缓慢,病变范围通常较局限。
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生长。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常呈巢状、团块状分布,间质成分多样,包括纤维组织、淋巴细胞等。
二、临床表现
导管原位癌: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的占位性病变,部分患者可能触及乳腺内无痛性肿块,肿块边界可能相对清楚,质地较硬。
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多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肿块一般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乳腺皮肤改变,如橘皮样改变、酒窝征等;乳头可能出现凹陷、溢液等表现;晚期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相关表现。
三、影像学表现
导管原位癌: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微钙化灶,多呈泥沙样、细颗粒状,钙化灶分布较局限;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低回声结节,边界可能相对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
浸润性导管癌:乳腺X线摄影可见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有毛刺、分叶等表现,常伴有钙化灶,钙化灶形态多样,可呈粗颗粒状、棒状等;乳腺超声检查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纵横比大于1等恶性超声征象。
四、治疗方式
导管原位癌: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全乳房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低危的导管原位癌患者,也可考虑密切观察随访,但需严格评估病情。手术切除后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辅助化疗,但对于一些高危因素(如年轻、多中心病变等)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内分泌治疗等。
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方式综合性较强,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等。术后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结果等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辅助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HER-2过表达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
五、预后情况
导管原位癌:预后较好,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因为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发生浸润转移,通过手术等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因为存在少数导管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癌的可能。
浸润性导管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分子分型等。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也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综合治疗,越来越多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能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对于年轻的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更加谨慎全面。例如,年轻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如果需要进行化疗,要考虑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采取卵巢保护措施;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保乳术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具吸引力,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确保肿瘤能够完整切除且美容效果良好。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对于导管原位癌的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可倾向于更保守的治疗方式,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在辅助治疗方面也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如适当减少化疗药物剂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