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存在差异。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等,靠典型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期有渗出等,慢性期皮肤肥厚等,依病史等诊断,局部和系统用相应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和治疗有特点。
一、病因方面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原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抑郁等)、遗传因素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病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因食物过敏引发荨麻疹,而成年人可能因药物、感染等因素较多。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接触新的环境或物质等都可能增加荨麻疹发病风险。有家族遗传荨麻疹病史的人群患病几率相对更高。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接触过敏原(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等。不同年龄阶段,湿疹的诱因也有特点,婴儿湿疹可能与遗传、喂养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儿童及成人湿疹可能与接触过敏原、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发展。生活中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会增加湿疹发病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湿疹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荨麻疹:典型表现为风团,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荨麻疹瘙痒可能更剧烈,且因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易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成人荨麻疹可能症状相对多样,与自身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
湿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以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急性湿疹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转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有少量鳞屑。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不同年龄人群湿疹表现有特点,婴儿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常对称分布,初为红斑,之后出现丘疹、丘疱疹等;儿童及成人湿疹部位相对更广泛,且慢性期表现更明显,与搔抓、摩擦等刺激有关。
三、诊断方面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过敏原等情况。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特点等,不同年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询问喂养史、接触史等,成人需询问工作环境、用药史等。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急性期皮损特点为多形性、对称性、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为苔藓样变等,再结合发病部位等综合判断。有时需要与其他具有类似皮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接触性皮炎等。医生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史、家族史等,以帮助明确病因及诊断。
四、治疗方面
荨麻疹: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症状。首先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诱因。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剂量等,儿童用药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局部治疗根据湿疹的分期进行,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系统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对于病情严重的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及剂量不同,婴儿湿疹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