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是中医证候,由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为阳虚温煦失职、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等相关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受其影响各有特点,儿童多因先天或喂养不当,老年人因五脏衰退等,长期熬夜、饮食不节者易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肾病患者易并发且病情更缠绵。
一、脾肾阳虚的定义
脾肾阳虚是中医的一种证候概念,指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阳虚、年高肾亏、久病伤肾,以及久泻久痢,损伤肾阳,累及脾阳等引起。
二、主要表现及相关机制
(一)阳虚温煦失职相关表现
1.畏寒肢冷:由于脾肾阳气不足,机体失于温煦,患者会感觉怕冷,四肢不温。例如,在寒冷环境中,相较于常人更易出现肢体发凉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肾阳气不能有效发挥温养肢体的作用。从中医理论角度,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阳气亏虚,则温煦功能减弱。
2.腰膝酸软: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腰膝,会出现腰膝部位酸软无力的症状。年龄较大的人群,本身肾气渐衰,若再兼脾阳不足,更易出现此表现;女性在产后等身体较为虚弱阶段,若脾肾阳气受损,也可能出现腰膝酸软。
(二)脾失健运相关表现
1.久泻久痢: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加上肾阳不足,温煦脾阳之力不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久泻久痢的情况。病程较长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肠炎等,若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型,就会有反复腹泻、痢疾迁延不愈的表现。儿童若饮食不节或感染等因素损伤脾肾,也可能出现久泻的情况,因为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2.食欲不振: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不想进食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渐弱,若再脾肾阳虚,食欲不振情况可能更明显;儿童若脾肾阳虚,可能表现为挑食、进食量少,影响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入。
(三)水液代谢失常相关表现
1.水肿: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晨起时眼睑水肿可能较为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炎等的患者,若出现脾肾阳虚,水液代谢障碍加重,水肿情况可能加剧。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水肿可能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肾受损有关,而成人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脾肾阳气耗伤出现水肿。
2.小便不利:肾主水,司膀胱开合,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会出现小便不利的表现,如尿量减少等。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肾气渐衰,若脾阳也不足,更容易出现小便方面的异常。
三、相关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不同年龄人群
1.儿童:儿童脾肾阳虚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有关。比如早产儿,先天脾肾阳气相对亏虚;长期过度喂养生冷食物,损伤脾阳,进而影响肾阳,导致脾肾阳虚。患儿除了有上述脾肾阳虚的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因为脾肾为生长发育提供基础的精微物质和阳气温煦。
2.老年人:老年人五脏功能衰退,肾阳渐衰,若再因久病等耗伤脾阳,易出现脾肾阳虚。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加之肾气亏虚,更易导致脾肾阳虚。老年人脾肾阳虚可能加重原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脾肾阳虚会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影响,使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脾肾阳虚可能影响水液代谢,加重水肿,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1.长期熬夜人群:长期熬夜耗伤人体阳气,肾阳受损,进而影响脾阳,易导致脾肾阳虚。这类人群除了有脾肾阳虚的常见表现外,还可能伴有睡眠质量差、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熬夜破坏了人体正常的阴阳气血运行节律,损伤脾肾阳气后,进一步影响整体机能。
2.饮食不节人群:长期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日久及肾,导致脾肾阳虚。比如经常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生冷食物的人群,易损伤脾阳,若不及时调理,进而影响肾阳。这类人群在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可能更明显,如腹胀、腹泻等情况相对突出。
(三)有病史人群
1.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患者,病程较长,易损伤脾肾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脾肾阳虚后,会使病情缠绵难愈,消化功能进一步减退,出现更明显的腹泻、食欲不振等表现。治疗时需要兼顾调理脾肾阳气,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2.慢性肾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尤其是病情迁延不愈者,易出现脾肾阳气亏虚。肾主水,肾病后期多累及脾,导致脾阳亦虚,形成脾肾阳虚。此时水液代谢障碍加重,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更显著,而且脾肾阳气不足会影响整体的正气,使患者更容易并发其他感染等情况,在治疗肾病过程中,需重视对脾肾阳虚证型的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