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有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靠血β-HCG测定、超声等检查及组织学,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需随访,育龄、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情况需考虑。
一、定义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绒癌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如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等),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相对少见,多继发于足月妊娠、流产或异位妊娠等。
二、病理特点
侵蚀性葡萄胎:大体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状组织,病灶接近子宫浆膜层时,表面可见紫蓝色结节。镜下可见侵入肌层的水泡状组织的形态和葡萄胎相似,可见绒毛结构及滋养细胞增生和分化不良。
绒毛膜癌:大体检查可见子宫不规则增大,表面可见单个或多个紫蓝色结节,切面可见肿瘤呈暗红色,常伴有出血、坏死。镜下特点为滋养细胞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结构,成片高度增生,广泛侵入子宫肌层及血管,出血、坏死明显。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大体检查可见子宫球状增大,肿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呈结节状或弥漫性,质软,剖面呈黄色或白色。镜下可见肿瘤主要由中间型滋养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梭形,核分裂象多少不等。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后、流产或足月产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侵蚀性葡萄胎多发生在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内;绒癌多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1年以上,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足月妊娠、流产或异位妊娠后。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葡萄胎排空后4-6周子宫未恢复到正常大小,质地偏软。
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转移至阴道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转移至脑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及昏迷等。
四、诊断方法
血β-HCG测定:是诊断和监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重要指标。葡萄胎排空后血清β-HCG逐渐下降,若葡萄胎排空后β-HCG持续异常升高应考虑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血清β-HCG均异常升高,且其变化特点有所不同。
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子宫肌层内有无肿瘤浸润及转移灶情况。侵蚀性葡萄胎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绒癌超声可见子宫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区或团块;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超声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回声异常。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转移灶有重要价值,如肺部转移灶可通过胸部CT明确,脑转移灶可通过头颅MRI明确。
组织学检查:确诊依靠组织学检查,在子宫肌层或子宫外转移灶中若见到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则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若仅见成片滋养细胞浸润及坏死出血,未见绒毛结构,则诊断为绒癌;若见到中间型滋养细胞浸润子宫肌层或其他部位,则考虑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五、治疗原则
化疗为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对化疗非常敏感,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通常采用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根据病情采用单一药物化疗或联合化疗。
手术治疗:对于化疗效果不佳、病灶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肺叶切除术等。对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可行子宫切除术、病灶切除术等。
放射治疗:对于一些转移灶,如脑转移、肺部转移灶局限等,可考虑放射治疗,但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病情的早晚、是否转移、治疗是否规范等。侵蚀性葡萄胎预后较好,多数可通过化疗治愈;绒癌的预后与是否发生转移等有关,早期绒癌预后也较好,晚期绒癌预后相对较差;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复发。
随访:患者治疗后应严密随访,一般在治疗结束后最初3个月每月随访1次,以后3个月每2个月1次,然后每半年1次,至少随访2年。随访内容包括血β-HCG测定、妇科检查、超声检查、X线胸片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及时治疗。
七、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在诊断和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生育需求,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但需密切监测病情。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化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肝肾功能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注意预防化疗相关并发症。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在化疗等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