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治疗包括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调养涵盖休息与活动、饮食调养、心理调养。

一.治疗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抑制或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例如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
2.对症治疗
少量咯血时以休息、止咳、镇静等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氨基己酸等止血药物;大量咯血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低热可通过休息等一般处理,高热时可适当使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
二.调养
1.休息与活动
肺结核活动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病灶修复。一般经过2-3个月规范抗结核治疗后,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从短时间散步等轻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运动后出现明显疲劳、呼吸困难等不适。
2.饮食调养
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每日每千克体重可给予126-147千焦(30-35千卡),可选择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在1.0-1.5克/千克体重,以补充疾病消耗,促进病灶修复。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营养吸收。
3.心理调养
肺结核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通过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缓解其焦虑情绪。患者自身也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参加肺结核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患病及康复经验,从他人身上获取力量和信心,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医生和护士也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