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分传统外科手术(简单及复杂先心病有不同术式)和介入治疗(适用部分简单先心病且有术后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是对症辅助手段,不同特殊人群(新生儿、儿童、青春期患儿)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手术治疗
(一)传统外科手术
1.简单先天性心脏病
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可采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例如,室间隔缺损的患儿,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跳或跳动下修补缺损的室间隔,恢复心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手术的年龄因病情而异,一般来说,对于有症状的患儿应尽早手术,无症状但有心脏增大等改变的也应在合适年龄进行手术,以避免病情进展影响生长发育等。
2.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像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纠正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修补以及主动脉的重建等。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严重发绀等症状的法洛四联症患儿,可能需要先进行姑息手术改善症状,待合适年龄再行根治手术。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体重、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二)介入治疗
1.适用情况
对于某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采用介入治疗。以房间隔缺损为例,当缺损直径合适(一般直径在5-36mm之间,成人和儿童有一定差异)且无其他禁忌证时,可以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将封堵器输送到缺损部位进行封堵,恢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好的患儿,但具体还需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评估。
2.术后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情况,防止出血等并发症。一般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具体药物和剂量需根据患儿情况由医生决定,并且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和心脏结构功能的恢复情况。
二、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药物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可能会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来减轻心脏的负荷,缓解水肿等症状。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患儿的电解质情况,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如果患儿出现肺动脉高压,可能会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并且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调整药物剂量。药物治疗一般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或者用于缓解患儿的一些症状,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患儿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喂养方面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呛奶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儿童期患儿
儿童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但要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肥胖加重心脏负担。在活动方面要根据病情适度进行,病情较重的患儿要限制剧烈活动,病情稳定的患儿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劳累。同时要按时进行复查,监测心脏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功能变化。
3.青春期患儿
青春期患儿在治疗上基本遵循儿童期的原则,但要注意心理状态,由于疾病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给予心理支持。在用药方面要更加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要告知患儿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