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涉及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需关注症状表现与家族史、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指标;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血管造影等,各有其在诊断中评估病变的作用。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症状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不同受累部位会出现相应表现。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头晕、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梗死,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可致下肢间歇性跛行等。
病史询问: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若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可能增加;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运动量、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其中,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一般来说,LDL-C水平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越大;HDL-C水平越低,风险相对越高。例如,大量研究表明,长期高水平的LDL-C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糖检查:主要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HbA1c可以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肝功能检查:部分降脂药物可能会影响肝功能,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监测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同时,一些肝脏疾病也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相关,进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联。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IMT≥0.10mm被认为是异常。此外,还能发现颈动脉内的斑块,通过测量斑块的大小、形态等,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不稳定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外周动脉超声:对于怀疑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进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血流情况等,有助于诊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CT检查
冠状动脉CT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等情况。对于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可通过冠状动脉CTA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例如,能准确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头部CT或MRI:头部CT可用于发现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事件,头部MRI对于早期脑缺血病变的检测更为敏感,能更早发现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组织病变情况,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血管造影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血管的形态、狭窄或堵塞的部位、程度等。例如,对于冠状动脉病变,DS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全貌,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提供精确的依据;对于外周动脉等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DSA也能直观地显示病变情况,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