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破裂是严重疾病,发病与血压、血管壁病变等因素相关,有剧烈疼痛、休克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CTA、MRA等诊断,需紧急处理,符合指征者手术治疗,要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血压因素: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主动脉内膜受损,增加主动脉夹层形成的风险,进而更易发生破裂。例如,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血压管理的目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总体仍需将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以降低风险。
血管壁病变因素:像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使主动脉壁弹性下降、强度降低,容易发生夹层并破裂。这类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可能就存在血管壁的潜在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身体激素变化和血容量增加等因素,也可能增加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胸痛,疼痛性质多为撕裂样、刀割样,可向背部、腹部等部位放射。这种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且一般的止痛药物可能难以缓解。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痛苦状态。
休克表现:如果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大量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在儿童中,如果发生主动脉夹层破裂,由于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症状可能会更早更明显地出现,需要迅速识别和处理。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主动脉夹层,能够发现主动脉壁的异常分离等情况,但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超声心动图的操作和解读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的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成人有所不同。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口的位置等情况,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常用重要手段。通过CTA可以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尤其在显示血管壁细节等方面有优势,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一旦怀疑主动脉夹层破裂,需立即将患者送往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紧急的生命支持,如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等。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修复主动脉病变,恢复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夹层的部位、范围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的生长发育监测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需要特别关注。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有所差异,老年人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等情况。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预防主动脉夹层破裂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严格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