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中期胎停有胎动消失、子宫不再增大甚至缩小、阴道出血、腹痛等常见症状,其风险因素包括孕妇自身疾病、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等,高龄孕妇和有不良孕史的孕妇是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情况。
1.胎动消失
孕中期时孕妇通常能感觉到明显的胎动,如果原本能感觉到的胎动突然消失,这是孕中期胎停比较重要的信号。一般来说,怀孕18-20周左右孕妇开始能感知到胎动,随着孕周增加,胎动会逐渐变得有规律。如果在孕中期本该能感觉到较为活跃胎动的阶段,突然感觉不到胎动了,需要高度警惕胎停的可能。不同孕妇对于胎动的感知敏感度有所差异,经产妇可能会比初产妇更早感知到胎动,也能更敏锐地察觉到胎动的变化情况。
2.子宫不再增大甚至缩小
正常怀孕时,子宫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通过产检时测量宫高可以监测子宫的大小变化。如果孕中期进行产检时发现宫高没有按照正常的孕周增长规律上升,甚至出现宫高下降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胎停的问题。例如,孕周达到24周左右时,正常的宫高范围大概在22-26厘米,如果实际测量发现宫高明显低于该范围,就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发生了胎停。
3.阴道出血
孕中期胎停后,胚胎组织可能会从子宫壁剥离,从而引起阴道出血。出血的量和颜色可能因人而异,有的孕妇可能只是出现少量的褐色分泌物,有的则可能出现较多量的阴道流血,类似月经量甚至更多。阴道出血的原因是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发生了剥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孕妇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这种剥离的反应也不一样,一些孕妇可能在胎停后很快就出现阴道出血,而有些孕妇可能会间隔一段时间才出现。
4.腹痛
胎停后,子宫会试图排出胚胎组织,可能会引起宫缩,从而导致腹痛。腹痛的程度和性质也有不同表现,有的孕妇可能只是感觉到腹部隐隐作痛,类似月经来潮时的隐痛;而有的孕妇可能会出现较为剧烈的腹痛,呈现出阵发性的下腹部疼痛。这是因为子宫收缩来促使胚胎排出,不同孕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所以腹痛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孕中期胎停的相关风险因素及特殊人群提示
1.风险因素
孕妇自身疾病:如果孕妇本身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孕中期胎停的风险。例如,患有未控制好的糖尿病时,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导致胚胎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增加胎停的几率。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孕妇,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孕期各项指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胎停的风险。
染色体异常:无论是孕妇还是胎儿的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孕中期胎停。如果夫妻双方其中一方存在染色体异常,或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突变,都有可能引发胎停。对于有过不良孕产史,尤其是有胎停育史的夫妻,建议在再次备孕前进行染色体检测,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再次怀孕时发生胎停的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含有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如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等,会增加孕中期胎停的可能性。例如,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苯、甲醛等化学物质的孕妇,胎停的风险相对较高。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这类有害环境,选择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的高龄孕妇,孕中期胎停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卵子的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增加,同时孕妇自身的身体机能也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使得高龄孕妇发生孕中期胎停的可能性增大。高龄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检,加强对胎儿情况的监测,如增加超声检查的频率等,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胎停情况。
有不良孕史的孕妇:曾经有过胎停育、自然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怀孕时孕中期胎停的风险也会升高。这类孕妇需要在孕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包括生殖系统检查、内分泌检查等,怀孕后要加强孕期的管理,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