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病因包括内在的遗传、疾病因素和外在的食物、药物、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及不同类型表现;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要去除病因和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和注意生活方式,不同人群需依自身特点调整相关环节。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病因
(一)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荨麻疹的易感性相关。
疾病因素:一些基础疾病可引发荨麻疹,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以病毒感染为例,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荨麻疹。
(二)外在因素
食物因素:常见的诱发荨麻疹的食物有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芒果、西红柿等植物性食物,还有某些食物添加剂也可能导致发病。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荨麻疹样反应,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血清制品、疫苗等。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过敏体质者更易因药物引发荨麻疹。
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粉尘等可诱发荨麻疹。接触某些物质也可能导致发病,如化妆品、肥皂、橡胶制品等。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特点
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风团是荨麻疹的典型表现,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且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
瘙痒: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剧烈,可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二)不同类型荨麻疹的表现
急性荨麻疹:起病较急,常突然出现风团和瘙痒,病情轻重不一。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慢性荨麻疹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皮肤风团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同时检查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合并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自身抗体检测:怀疑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时,需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甲状腺自身抗体等。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过敏原,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治疗基础疾病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
(二)预防
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注意生活方式:保持生活规律,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洗涤,选择温和的护肤品。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其生活环境的清洁,减少接触可能诱发荨麻疹的物质;老年人则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降低因基础疾病引发荨麻疹的风险。
荨麻疹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治疗则根据病情采取去除病因和药物治疗等措施,预防需从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各环节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