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病,有多种类型,发病与遗传致角质层细胞分化和表皮屏障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皮肤表现和家族史等,基因检测可助明确亚型,需与其他有相似表现疾病鉴别,目前不能根治,治疗分局部和全身,生活中要保湿护理及心理调节。
寻常型鱼鳞病
发病情况:最为常见,主要由1q21上的角蛋白1(KRT1)和角蛋白10(KRT10)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症状表现:出生后数月开始发病,典型表现为四肢伸侧和背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病情轻重不一,冬季加重,夏季减轻。
性联隐性鱼鳞病
发病情况:由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导致,致病基因位于Xp22.3的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STS)缺失或突变引起,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
症状表现: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皮肤干燥、粗糙,鳞屑大而显著,呈褐色或黑色,可累及全身,面部、颈部、头皮受累明显,还可伴有角膜点状浑浊等眼部表现。
板层状鱼鳞病
发病情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14q11.2的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TGM1)突变等引起。
症状表现:出生时全身覆盖有一层广泛的火棉胶样膜,出生后膜脱落,皮肤广泛红斑,上覆大片多角形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严重时可出现睑外翻、唇外翻等情况。
鱼鳞病的发病机制
鱼鳞病主要是由于角质层细胞分化和表皮屏障功能异常所致。在正常皮肤中,角质形成细胞有序分化,最终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质层。而鱼鳞病患者由于相关基因异常,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出现障碍,使得角质层细胞的脱落异常,从而出现皮肤干燥、鳞屑等表现。例如寻常型鱼鳞病中角蛋白基因的突变影响了角质形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引起皮肤干燥和鳞屑形成。
鱼鳞病的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鱼鳞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但总体都有皮肤干燥和鳞屑。除皮肤表现外,一些类型可能还伴有其他系统表现,如性联隐性鱼鳞病可能有眼部病变等。寻常型鱼鳞病患者一般全身状况良好,仅皮肤外观异常影响美观和生活质量;板层状鱼鳞病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进食等功能,因为广泛的鳞屑和皮肤改变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鱼鳞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表现,如皮肤干燥、鱼鳞样鳞屑等,再结合家族遗传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来明确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以确定鱼鳞病的具体亚型。例如对于性联隐性鱼鳞病,基因检测可发现STS基因的缺失或突变。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一些有皮肤干燥、鳞屑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毛发红糠疹,毛发红糠疹除了皮肤干燥、鳞屑外,还可见毛囊性丘疹,好发于手指第1、2节背侧、手掌、足背等部位;还有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相关的皮肤表现,但一般有其原发病的其他表现,且通过病理等检查可鉴别。
鱼鳞病的治疗与管理
目前鱼鳞病还不能完全根治,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和促进正常角化。
局部治疗
保湿剂:是基础治疗,如凡士林、甘油、尿素霜等,可保持皮肤水分,缓解干燥,减少鳞屑。婴幼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更需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以避免对皮肤造成额外刺激。
角质松解剂: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促进角质层细胞的正常分化和脱落,改善鳞屑症状,但使用时要注意可能的刺激反应,儿童使用需谨慎,应从小面积开始试用。
全身治疗
对于重症鱼鳞病患者,可考虑使用维A酸类药物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如影响骨骼发育等,儿童和青少年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效益比。
在生活管理方面,鱼鳞病患者应注意皮肤的保湿护理,避免过度洗浴,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剂。冬季气候干燥,更要加强保湿措施。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皮肤外观的异常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儿童患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