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致心室间异常交通致左向右分流,病因有胚胎发育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因缺损大小而异,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有自然闭合和手术,儿童和成年患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早期诊断及合适治疗以获较好预后。
解剖基础与分流原理
正常心脏的左右心室被室间隔分隔,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左心室内的动脉血就会通过缺损处流向右心室,导致右心室血量增加,进而引起肺循环血量增多,体循环血量减少。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
1.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的第4-8周,是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就可能干扰室间隔的正常发育,导致室间隔缺损。
2.遗传因素:部分室间隔缺损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后代患室间隔缺损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患儿生长发育多不受影响,但需定期随访,因为部分小型缺损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自行闭合。
中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会出现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肺循环血量增多,易引发肺部感染。
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多汗,活动耐力差,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烦躁不安、肝大等。
2.体征表现:心脏听诊时可闻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以及血流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的厚度、心室腔的大小等。
2.心电图:小型室间隔缺损心电图可能无异常,中型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或双心室肥厚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3.胸部X线:大型室间隔缺损时,胸部X线可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肺动脉段突出,左心室或双心室增大等表现。
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1.自然闭合:对于小型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然闭合率,尤其是膜周部的小型缺损,婴儿期和儿童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需要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大型室间隔缺损,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小型室间隔缺损但伴有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者;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等情况。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患儿的病情、体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婴幼儿,手术应尽量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以保障心脏功能的正常发育。
手术方式: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可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或微创介入封堵术等。微创介入封堵术适用于部分合适的患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适应证的选择较为严格。
不同人群室间隔缺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年龄较小的儿童患室间隔缺损时,由于心脏功能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室间隔缺损,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儿童过度哭闹,减少心脏负担,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超声检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对于准备手术的儿童患者,术前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患儿的营养状况良好,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伤口恢复等情况,按照医嘱进行康复治疗。
2.成年患者
成年室间隔缺损患者如果是小型缺损且一直未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影响心脏功能。成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心脏负担加重,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先天性心脏病,通过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但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临床诊疗和护理中加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