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基础治疗中皮肤保湿是关键,需选含合适成分和剂型的保湿剂,频繁保湿并注意方法;药物治疗有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及系统用抗组胺药物等,要依年龄病情选合适药物并遵循使用原则,需综合多方面措施规范治疗。
一、异位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一)基础治疗
1.皮肤保湿
保湿是异位性皮炎治疗的基础环节。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使用合适的保湿剂。婴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外界刺激,应选择温和、无刺激、含有神经酰胺、胆固醇等皮肤屏障修复成分的婴儿专用保湿剂;儿童和成人可选择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霜或乳液。研究表明,定期使用保湿剂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减少经表皮水分丢失,缓解瘙痒等症状。
日常应频繁涂抹保湿剂,至少每日2-3次,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效果更佳,能更好地锁住皮肤水分。
2.避免刺激因素
对于有异位性皮炎的人群,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物。例如,婴儿应选择纯棉材质的衣物,避免羊毛等易致敏材质;儿童和成人要注意避免接触碱性过强的肥皂、刺激性较强的洗涤剂等。一些人可能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等,有异位性皮炎的人群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后避免食用相关食物。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异位性皮炎常用的外用药物,但需根据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对于婴儿和儿童,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使用时要注意涂抹面积和时间,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成人可根据病情选用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但也需遵循短期、小面积使用原则。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的轻至中度异位性皮炎。这类药物相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小,不会引起皮肤萎缩等问题,但可能会有局部烧灼感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可用于缓解异位性皮炎引起的瘙痒症状。对于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和剂量的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需注意药物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成人可选用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物,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但要注意,抗组胺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异位性皮炎。
二、异位性皮炎的保湿要点
(一)保湿剂的选择
1.成分选择
理想的保湿剂应含有能帮助修复皮肤屏障的成分,如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对于婴儿,含有神经酰胺-3的保湿剂较为合适,因为婴儿皮肤中神经酰胺含量相对较低,补充神经酰胺有助于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儿童和成人可选择含有透明质酸的保湿剂,透明质酸能结合大量水分,保持皮肤水分含量。
避免选择含有酒精、香料、防腐剂等刺激性成分的保湿剂,这些成分可能会刺激异位性皮炎患者敏感的皮肤,加重病情。
2.剂型选择
保湿剂有霜剂、乳液、软膏等剂型。霜剂质地较厚,保湿效果持久,适合干燥程度较重的皮肤,如冬季皮肤特别干燥的异位性皮炎患者;乳液质地相对轻薄,适合油性皮肤或夏季使用;软膏的封闭性最强,适合皮肤极度干燥、皲裂的情况,但对于皮肤油脂分泌较多的人群可能不太适用。
(二)保湿的频率和方法
1.频率
异位性皮炎患者需要频繁保湿,一般每天至少涂抹3次。在洗澡后,皮肤水分流失较快,应在3分钟内立即涂抹保湿剂,以锁住水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增加保湿次数,如每2-3小时涂抹一次,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涂抹导致皮肤油腻不适。
2.方法
涂抹保湿剂时,应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从皮肤中心向四周涂抹,确保保湿剂均匀覆盖皮肤。对于皮肤褶皱处,如肘部、膝盖等,要特别注意涂抹,因为这些部位容易干燥、皲裂。
总之,异位性皮炎的治疗需要综合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措施,而保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湿剂和保湿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