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的发生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情志不遂中女性和中老年人群因自身特点更易情志失调致气机郁滞引发梅核气;饮食不节里饮食不规律会损伤脾胃致痰湿内生上结咽喉,不同人群受影响有别且痰湿内生有其机制;脏腑功能失调中肝失调达可因多因素引发,脾胃虚弱是重要因素且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肺失宣降也可致咽喉气机不畅引发梅核气且不同季节和人群有不同情况。
一、情志不遂
(一)心理因素对梅核气的影响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可导致气机郁滞。例如,当人处于持续的精神压力下,如工作中的重大压力、生活中的突发变故等,情志不舒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循经上逆结于咽喉部位,从而引发梅核气。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咽喉部的感觉神经功能,出现类似梅核气的症状。
(二)不同人群情志因素的差异
女性:女性相对情感细腻,在面对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情志不遂的情况。比如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同时面临家庭角色转变等问题,情志失调的概率较高,更易引发梅核气。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群可能面临退休、健康状况变化等问题,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情志不遂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进而增加梅核气的发病风险。
二、饮食不节
(一)饮食不规律与梅核气的关系
长期的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规律,脾胃运化失常,可导致痰湿内生。痰湿循经上结于咽喉,就会出现梅核气的症状。例如,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滋生痰湿。
儿童:儿童如果饮食不规律,过多食用甜食、零食等,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长期可能导致痰湿内生,增加梅核气的潜在发病风险。但儿童梅核气相对较少见,多与不良喂养习惯有关。
成年人:成年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容易出现饮食不规律的情况,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饮食结构不合理,更易损伤脾胃,引发梅核气。
(二)痰湿内生的具体机制
脾胃运化失职,水湿代谢障碍,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痰湿的产生与饮食中过多摄入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痰的食物密切相关。痰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痰气结于咽喉,就会出现咽部异物感等梅核气的典型表现。
三、脏腑功能失调
(一)肝失调达与梅核气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气机郁滞,可影响全身气机的运行。除了前文提到的情志因素影响肝疏泄外,肝失调达还可能因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例如,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养肝,也会间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引发气机郁滞,上结咽喉。
不同年龄段肝失调达的差异:青少年时期,肝的疏泄功能相对较强,但如果学习压力大等也可能导致肝失调达;中老年人群肝的疏泄功能逐渐减退,更容易出现肝失调达的情况,从而增加梅核气的发病可能。
(二)脾胃虚弱与梅核气
脾胃虚弱是梅核气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一方面可导致痰湿内生,另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咽喉失于濡养,也容易出现异物感等症状。脾胃虚弱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因此老年人患梅核气相对较多。而且老年人在患病后,脾胃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注重脾胃的调养。
儿童: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喂养不当等容易出现脾胃虚弱,虽然儿童梅核气较少见,但也是发病的潜在因素之一,需要关注儿童的饮食和脾胃功能调养。
(三)肺失宣降与梅核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若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也可能影响咽喉部的气机运行。外邪侵袭肺卫,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可影响咽喉部位的气机,从而引发梅核气。例如,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后,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邪气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就可能出现咽部不适等类似梅核气的症状。
不同季节肺失宣降的情况: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寒冷,容易外感邪气,导致肺失宣降,此时梅核气的发病可能会相对增加。儿童在季节更替时,肺卫功能较弱,更容易因肺失宣降而引发相关咽喉部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