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低血压是改变体位为站立位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且伴低灌注症状,发病机制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容量不足、药物因素,高危人群有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及患某些疾病者,诊断通过测量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防治有非药物干预(体位调整、增减水盐摄入、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防跌倒等,儿童要防脱水等。
发病机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自主神经系统不能正常调节血管收缩时,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血液不能及时重新分布到脑部等重要器官,导致血压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能损伤自主神经,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影响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控。
血容量不足:脱水、失血、长期卧床等情况可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当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比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如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血压调节,使血管扩张或抑制心血管反射,从而引发直立性低血压。例如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在站立时血管扩张更明显,易出现血压骤降。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同时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更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对血压变化的调节能力减弱。
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使身体适应了卧位的血液循环状态,突然站立时,身体不能迅速调整以应对重力引起的血液分布变化,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除了上述提到的糖尿病、帕金森病外,慢性心衰患者心输出量本身就低,站立时更易出现血压下降;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
诊断方法
测量血压:在患者平卧位时测量血压,然后迅速让患者站立,分别于站立后1分钟、3分钟测量血压。如果符合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且伴有相应症状,即可考虑直立性低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长时间地监测血压变化,有助于发现隐蔽性的直立性低血压,尤其是在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进行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压在不同体位和活动状态下的变化情况。
防治措施
非药物干预
体位调整:缓慢改变体位,从卧位或坐位起身时,先坐一会儿,然后再缓慢站立,站立过程中可以先低头弯腰,促进血液向脑部回流。例如老年人起床时,先在床上坐1-2分钟,再慢慢起身站立。
增加水和盐的摄入:适当增加水分和盐分的摄入可以增加血容量。但对于有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盐和水的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一般健康人群可以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同时适当增加含钠食物的摄入,但不要过量。
运动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例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进行深蹲等下肢肌肉锻炼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但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氢可的松等,它可以增加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米多君等药物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来升高血压。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密切关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时更容易出现跌倒、骨折等不良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起床、站立等动作的缓慢,家中应安装扶手等设施,以防止跌倒。同时,老年人在使用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儿童:儿童直立性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可能与脱水、感染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在发热、腹泻等导致脱水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儿童出现头晕等疑似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