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包括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较弱人群,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和体位性低血压(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因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不能及时适应体位变化,常见于长时间站立工作等情况,持续时间较短);病理性低血压包括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等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影响代谢或血压调节致低血压)、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晚期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等因消耗或营养缺乏致低血压)、其他疾病(如感染性休克、大出血等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低血压)。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
人群特点:常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家族中成员普遍存在体质性低血压情况。
形成机制:可能是由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导致血管紧张度较低,外周血管阻力较小,从而引起血压偏低。一般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多在体检或偶然测量血压时发现,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部分人可能长期处于这种低血压状态但无不适症状。
2.体位性低血压
发生情况:当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身体的血液循环需要重新调整,而部分人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不能及时适应体位变化。例如从蹲位快速站起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积聚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短暂下降。常见于长时间站立工作、卧床时间较长后突然起身等情况,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内可自行缓解。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心血管疾病
严重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进而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
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可引起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严重的低血压。因为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的部分心肌坏死,失去收缩功能,影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得血压显著降低。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将血液泵入主动脉,长期下去会导致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最终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
2.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引起血压降低。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身体的代谢活动减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导致低血压。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导致钠、水重吸收减少,血容量降低,从而引起低血压。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3.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消耗,身体状况较差,可能出现低血压。一方面,肿瘤的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患者体质虚弱;另一方面,一些肿瘤细胞可能会分泌一些物质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例如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的广泛转移和身体的极度消耗,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严重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血浆蛋白的合成,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血压降低;同时,维生素B1缺乏等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低血压。
4.其他疾病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时,细菌毒素等物质会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病原体释放大量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功能紊乱,血压下降。
大出血:急性大量失血时,如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血压降低。因为血容量是维持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失血后,心脏的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