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需观察临床表现及进行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改变、周围体征等,生活方式和基础心脏病史需考虑,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治疗要根据血培养和药敏选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严重并发症需手术;预后受病原菌种类、基础心脏状况等影响,出院后需定期随访监测相关指标。
一、诊断方面
1.临床表现观察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呈持续高热或间歇热等不同热型。儿童患者可能除发热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表现;成年患者可能有乏力、盗汗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心脏杂音的改变,原本存在的心脏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或出现新的心脏杂音,这与感染导致心内膜病变有关。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Osler结节(多见于手指或足趾垫处,呈紫红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周围体征,这些体征的出现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有关。
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有静脉药瘾史的患者,发生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因为静脉注射可能引入细菌。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更容易罹患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因为病变的心内膜为细菌定植提供了条件。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多数患者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
血培养:是诊断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一般要求采血3-5次,每次采血5-10ml,分别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对于指导后续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不同病原菌的血培养阳性时间可能不同,需耐心等待培养结果。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有助于诊断心内膜炎及评估心脏病变程度。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较经胸超声心动图敏感性更高,可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对于怀疑心内膜炎但经胸超声心动图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行TEE检查。例如,当赘生物直径≥2mm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往往能清晰显示。
二、治疗方面
1.抗生素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抗生素是关键。一般疗程为4-6周,对于严重感染或有并发症的患者,疗程可能延长。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如果是链球菌引起的,可能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对儿童的听神经和肾功能有影响,应密切监测听力和肾功能;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间隔可能需要调整,以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对于有静脉药瘾史的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需要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赘生物导致瓣膜严重毁损,引起重度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时,应考虑行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对于真菌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可能更为积极,因为真菌性赘生物容易导致瓣膜严重破坏。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心功能等情况。例如,患者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经积极抗生素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应尽早考虑手术。
三、预后及随访方面
1.预后影响因素
病原菌的种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真菌性心内膜炎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较高。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也很关键,有严重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预后不如基础心脏状况较好的患者。治疗是否及时、抗生素选择是否恰当等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例如,能在早期明确病原菌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2.随访
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随访,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和心功能恢复情况。一般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赘生物是否缩小或消失,瓣膜功能是否改善等。同时,要监测血常规、血培养等指标,了解感染是否完全控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随访时还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要监测抗风湿治疗的效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