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6周内,起病急,多由外源性因素致,症状重,治疗需去诱因、用抗组胺药等;慢性荨麻疹病程超6周,反复发作,病因复杂,多与自身免疫等有关,症状相对轻,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用足量足疗程抗组胺药等,二者在病程、症状、病因、治疗及对不同人群影响等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区分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病,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风团等症状,但经过适当治疗,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例如,由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急性诱因引起的荨麻疹,通常病程较短。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其发病往往没有明显的急性诱因,或者诱因较难发现,病情容易迁延不愈。
二、症状特点
1.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常伴有剧烈瘙痒,风团可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形状不规则,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情轻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瘙痒程度相对急性荨麻疹可能稍轻,但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数天甚至数周不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消化道和呼吸道受累较少见。
三、病因差异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源性因素,如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昆虫叮咬等。这些因素往往可以明确追溯,患者接触相关诱因后迅速发病。
2.慢性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多数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持续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风团。此外,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如长期紧张、焦虑等)、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但具体病因往往难以明确,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荨麻疹: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避免接触过敏原等。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药物,轻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较重,伴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并进行吸氧、补液等支持治疗。
2.慢性荨麻疹: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持续用药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来维持病情稳定。如果单一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可考虑联合用药、调整用药剂量或寻找并治疗潜在的病因(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
急性荨麻疹:儿童急性荨麻疹较为常见,食物过敏是常见诱因,如坚果、芒果等。在治疗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如糖浆剂等,使用时要注意剂量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慢性荨麻疹: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程迁延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需要长期治疗,要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减轻儿童因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2.老年人
急性荨麻疹:老年人急性荨麻疹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变化等有关。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慢性荨麻疹:老年人慢性荨麻疹发病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控制荨麻疹的同时,要保障基础疾病的稳定。长期用药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安全。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荨麻疹,精神紧张都可能加重病情。对于这类人群,在治疗荨麻疹的同时,要注重心理调节,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这有助于荨麻疹的治疗和康复。
频繁接触过敏原人群:如从事相关职业频繁接触特定过敏原的人群,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荨麻疹,都需要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以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总之,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在病程、症状、病因、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要准确区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