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体质性、体位性、餐后低血压等,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及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时用药物提升血压),还有针对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低血压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
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与遗传和体质较弱有关,体内外周血管阻力较低,心排出量无明显减少,但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血压调节功能差,一般无明显不适,部分人可能有头晕、乏力等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低血压。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等部位,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突然起身也可能发生。
餐后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进食后由于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增加,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对不足,引起血压下降,可能伴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心肌梗死会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均会引起血压降低。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严重低血压。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艾迪生病),体内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减少,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容量,从而引起低血压。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可影响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调节障碍。
营养不良: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等导致体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压。比如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常出现恶病质,伴有营养不良性低血压。
感染性疾病:严重的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毒素等可导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同时感染引起发热等使机体代谢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出现低血压,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二、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体质性低血压,要注意加强营养,合理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但要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进行。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起床时应先缓慢坐起片刻,再慢慢站起;平时可穿弹力袜,帮助促进血液回流。对于餐后低血压患者,可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尤其避免进食过饱、过烫的食物,进食后不要立即站立或进行剧烈活动。
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低血压,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低血压,需要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心肌再灌注治疗等。
2.药物治疗:当低血压引起明显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等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提升血压。常用的药物有氟氢可的松等,它可以增加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对于急性低血压导致休克等严重情况时,可能会使用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但需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过药物治疗应谨慎,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压时更要注意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视力模糊等,增加跌倒风险。同时,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低血压时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儿童: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出现低血压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儿童低血压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对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低血压,需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低血压可能与血容量增加、子宫压迫等有关。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采取左侧卧位等姿势可能有助于改善低血压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若低血压严重影响母婴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