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防治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需合理饮食(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蔬果摄入)、适量运动(注意强度、频率、时间和环境);药物治疗有调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手术治疗包括动脉重建手术(旁路移植术、血管成形术),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饮食: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10%,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mg/日。例如,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内脏、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而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等,深海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硬化情况。
增加蔬果摄入: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蔬菜摄入量300-500g,水果200-350g。蔬果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等,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水平,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对动脉硬化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蔬果的需求略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也应保证充足的蔬果摄入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血管健康;对于老年人群,可根据自身消化功能适当调整蔬果的摄入形式,如将水果打成泥等,以更好地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2.适量运动:
运动强度与频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是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形式,而老年人则更适合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走等。运动频率方面,可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动脉硬化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运动时间与环境: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较为适宜的时间段,避免在高温或寒冷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运动环境应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如公园、操场等,以保证运动时能吸入足够的氧气,减少对血管的不良影响。
二、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不同年龄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略有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但总体而言,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硬化调脂的重要药物之一。
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同时也有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适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动脉硬化患者。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促进甘油三酯的代谢。
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动脉硬化患者,尤其是有发生心血管事件高风险的患者,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但不同年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阿司匹林时应密切观察是否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三、手术治疗
1.动脉重建手术:
旁路移植术:对于严重的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可采用旁路移植术,即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重建血流通道。该手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主干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进行旁路移植术的风险和预后有所差异,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术后血管通畅情况的长期监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较高,术后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监测。
血管成形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PTA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血管的通畅程度;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则是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置入血管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这种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小,适用于单支血管局限性狭窄的患者。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管成形术的术后并发症风险有所不同,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管再狭窄等情况,需要在术后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监测血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