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随访监测。药物治疗分对症和针对病因相关药物;手术有主动脉瓣置换术(机械瓣和生物瓣)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生活方式上不同人群有相应调整;随访需按不同病情频率监测心脏超声和临床症状等指标来评估病情。
一、药物治疗
(一)对症治疗药物
1.血管扩张剂:对于存在心力衰竭且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血管扩张剂可能会减轻心脏后负荷,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导致血压下降等情况,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力。
2.利尿剂: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伴肺淤血或水肿时,利尿剂可减轻体液潴留,缓解症状,原理是促进肾脏排尿,减少血容量。
3.正性肌力药物:在严重心力衰竭时,可能会短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某些强心苷类药物,但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其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来改善心功能。
(二)针对病因相关药物
目前尚无药物能逆转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进程,但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患者,需针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对心脏的进一步损害。例如,高血压患者需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冠心病患者需使用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物。
二、手术治疗
(一)主动脉瓣置换术
1.机械瓣置换: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同患者的抗凝目标INR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在2-3之间,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且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如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抗凝不足则血栓形成风险升高。
2.生物瓣置换:生物瓣无需终身抗凝,但存在耐久性问题,尤其是年轻患者可能在术后较长时间需要再次置换瓣膜。对于老年患者或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生物瓣。手术风险与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1.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对于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TAVR相对外科手术创伤小,恢复可能更快,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瓣周漏、传导阻滞等。
2.手术过程: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位置进行置换,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一般生活方式
1.运动: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而中重度狭窄患者需限制运动量,以休息为主,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心率过快增加心脏耗氧量。
2.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限制在6g以下,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钠盐摄入,以减少体液潴留。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同时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因为主动脉瓣狭窄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相关。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进展,根据狭窄程度和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瓣膜病变可能会进展,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瓣膜情况,在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减少心脏负担。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要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在手术评估时要全面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随访监测
(一)监测频率
1.无症状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般每1-2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评估瓣膜狭窄程度、左心室功能等情况。
2.有症状或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需密切监测,可能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同时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是否加重,以及心功能指标等。
(二)监测指标
1.心脏超声:主要监测主动脉瓣口面积、瓣跨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瓣膜狭窄的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例如,瓣口面积减小、跨瓣压差增大提示狭窄加重,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提示心功能受损。
2.临床症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变化,如心力衰竭症状的加重(呼吸困难程度增加、水肿范围扩大等)、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等,这些症状变化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