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可通过症状表现观察和血压测量判断,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血管弹性等下降易出现,儿童少见,女性特殊时期可出现,有基础疾病人群易出现需遵医嘱等。
一、低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12kPa),舒张压低于60mmHg(8kPa)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压降低,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情况下出现的低血压,这种低血压可能会对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产生影响,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改善。
二、低血压的判断方法
(一)症状表现观察
1.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低。
2.病理性低血压
轻度低血压: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心悸等症状,在突然站立时(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身体血液重新分布,而低血压状态下身体调节血液供应的能力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例如,一些老年人在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不良,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症状。
重度低血压:除了上述轻度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微弱、尿量减少等表现,严重时会导致休克,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比如,在严重创伤引起大出血导致重度低血压时,患者会迅速出现上述危险表现,因为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重要脏器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
(二)血压测量
1.测量工具:一般使用血压计进行测量,常用的有汞柱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等。使用汞柱式血压计时,要注意垂直放置,读数时视线与汞柱弯月面水平;电子血压计相对操作简便,但要注意定期校准以保证测量准确。
2.测量方法
安静状态测量:测量前患者应休息至少5分钟,取坐位或卧位,将袖带平整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方2-3cm处,袖带中心位置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然后充气,当触及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30mmHg,之后缓慢放气,听到的第一个声响对应的压力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体位性低血压测量:先测量卧位血压,然后让患者迅速站立,于站立后1分钟和3分钟时分别测量血压。如果站立后收缩压较卧位时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同时伴有上述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症状,就提示可能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这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三、不同人群低血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低血压。一方面,要注意测量血压时的不同体位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定期监测血压,尤其在体位改变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站起等动作,防止因低血压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另一方面,要关注老年人是否存在可能引起低血压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儿童
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如果是生理性低血压,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是病理性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休克等疾病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治疗。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三)女性
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在月经期间,部分女性可能会有轻度血压下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妊娠期女性随着子宫增大,可能会对下腔静脉产生压迫,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血压轻度降低,这是生理性的,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发生严重低血压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如果妊娠期出现严重低血压,可能提示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的人群,本身就存在导致血压异常的潜在因素,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对于这类人群,要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血压,在使用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时要谨慎,如一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加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稳定血压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