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心动过速定义分类多样,处理分一般措施与不同类型针对性处理,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控制后需进一步检查及后续管理,包括明确病因检查及依病因长期管理与定期复诊监测。
一、明确显著心动过速的定义及分类
显著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正常范围较多的心跳过快情况,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病因有所差异,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等有关;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相关;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二、一般处理措施
休息与放松:让患者立即停止剧烈运动或繁重体力活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因为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心动过速。比如一位因情绪激动出现显著心动过速的患者,安静休息并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后,心率可能会逐渐恢复。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很重要。可以使用便携式心率监测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业医疗人员在场时,能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状况。
三、不同类型显著心动过速的针对性处理
(一)窦性心动过速
去除诱因:如果是由发热引起,需积极控制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根据病情使用退热药物等;若是贫血导致,要明确贫血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一般去除诱因后,窦性心动过速多可得到改善。
药物治疗(若需):对于由某些病理情况导致且心率过快影响血流动力学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如患者无禁忌证,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在使用时要谨慎评估。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尝试让患者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呼气(Valsalva动作);或者按摩颈动脉窦,但要注意只能单侧按摩,且动作要轻柔,避免时间过长,因为不当操作可能会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颈动脉窦按摩方法。
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等药物静脉注射终止发作,但腺苷作用时间短,需快速推注,且可能会引起短暂的心悸、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也可使用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但对于有心力衰竭、低血压等情况的患者要慎用。
(三)室性心动过速
紧急处理:室性心动过速属于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情况,需立即进行处理。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有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选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但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量等;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出现低血压、休克、晕厥等表现,需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显著心动过速需特别谨慎处理。例如儿童窦性心动过速,多与发热、哭闹等有关,在处理时,退热及安抚儿童情绪是重要方面。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等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非必要不轻易使用一些可能有较大心脏抑制作用的药物。对于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适当采用,但要轻柔,避免造成儿童不适或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显著心动过速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处理时,要更加注重整体病情评估,药物选择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且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较小剂量变化就可能引起明显的血压下降或心率过缓等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显著心动过速需谨慎用药。如果是窦性心动过速,由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等引起时,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休息等。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如必须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五、进一步检查与后续管理
进一步检查:在患者心动过速情况得到初步控制后,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心电图可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等情况;动态心电图能长时间监测心率变化,发现一些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查找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等情况。
后续管理: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后续管理。如果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显著心动过速,需按照器质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进行长期管理,如冠心病患者要进行抗心肌缺血等治疗,心肌病患者要进行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同时,患者要定期复诊,监测心率等情况以及心脏相关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