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属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诊断依据病史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依典型表现,治疗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疾病各有特点及相应诊疗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内部因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如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相互作用有关,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荨麻疹: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多与变态反应(Ⅰ型最多见)、感染、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随即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损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自觉剧烈瘙痒,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表面粗糙,有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损界限较清。自觉瘙痒剧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婴儿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常对称分布,皮疹表现多样;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更易出现皮肤肥厚等表现。
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累及胃肠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间超过6周以上。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不同个体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有差异,部分患者的发作可能与特定生活方式相关,如接触某些特定物质、处于特定环境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特定物质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神经性皮炎常有阵发性剧痒,皮损为扁平丘疹融合成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倾向;特应性皮炎常有家族过敏史,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皮疹好发于屈侧,皮肤干燥等。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风团病史及皮疹表现即可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暴露部位,病程较长。
四、治疗原则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诱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等;衣着应宽松,穿棉质衣物,避免接触化纤及羊毛制品。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分期等选择合适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剂等,病情严重时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差异,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应谨慎选择剂型和强度等。
荨麻疹
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诱因并去除,如避免接触过敏原、调整感染灶等。
药物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急性荨麻疹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慢性荨麻疹可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抗组胺药联合使用,有效后渐减量。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